
尹氏兴衰论
纵观尹氏,我们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尹氏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离开世家大族行列的呢?尹氏为什么商周可以是卿士权贵,汉朝也还封公拜相,魏晋隋唐也是帝后宰相一系?为什么宋朝之后鲜有尹氏名人了呢?“尹氏世为周卿士
纵观尹氏,我们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尹氏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离开世家大族行列的呢?尹氏为什么商周可以是卿士权贵,汉朝也还封公拜相,魏晋隋唐也是帝后宰相一系?为什么宋朝之后鲜有尹氏名人了呢?“尹氏世为周卿士”,商周以前都是帝室本家或帝后支系,最有说头的就是尹佚、吉甫这两个姞姓王族了。吉甫等笔者其他文章已经涉及,参见《尹“以官为姓”的佐证》、《四门助教尹先生墓志铭(尹守贞)详评及其他》、《关于大清道光三年历史文物建筑史院尹氏宗祠及其他》等文章,且其他研究人员也多,这里就不多详谈。魏晋十六国以来,先有后秦天水尹纬封侯(参见《尹氏天水郡望的确立:魏晋门阀之一尹纬地位的提升,得益于发生在笔者故土的“淝水之战”》等文章);后有河间尹轨隋朝列公,其后仁弘有唐再列为公,唐高祖李渊有妻妾尹氏,四门守贞之时又会逢天水卿笔封公,两思贞叠典春秋,以致后人多有附会。当下南方几省通谱多后尊尚书思贞也!有隋以来世家财阀天水尹氏、河间尹氏向来豪门也!之所以衰落下去,乃是其根源越来越脱离政治核心之故。
宋朝的党争:卷入的代表就是尹洙、尹焞。尹洙(1001~1047年),字师鲁,汉族,宋代散文家、政治家、军事家,世称河南先生,河南(今河南洛阳市)人。天圣二年(1024)登进士第,授绛州正平县主簿,历任河南府户曹参军等职。后充馆阁校勘,迁太子中允。尹洙继柳开、穆修之后,提倡古文,反对浮靡的文风。他的《息戍》、《悯忠》、《辨诬》、《退说》、《志古堂记》、《浮图秘演诗集序》、《论朋党疏》等篇,都写得简古有序。传说欧阳修学习古文,曾受尹洙的影响(《邵氏闻见录》卷十五)。尹洙论文,尊崇孟子、韩愈。他说为文章当"务求古之道"。不过,他虽尊韩愈,却不甚排斥佛老。在《送李侍禁序》中说李君“乐于佛氏之说”,“非取其所谓报施因果,乐其博爱而已”。他认为佛氏的"博爱"是和孟子的“仁义”相近的。他对那“浮图其服而儒其心”的秘演,也是赞许的。所著《河南先生文集》有《四部丛刊》影春岑阁钞本。尹洙一生喜谈兵事,所著《叙燕》、《息戍》、《兵制》都是谈兵并讲西夏形势的。其中有历史经验,也有现实经验,并非空谈。他又精于史学,欧阳修曾与他商议修《五代史记》,今集中尚存《五代春秋》两卷。
尹洙空有学识,最后还是当了范仲淹“庆历新政”改革的替死鬼。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先世彬州(今陕西省彬县),后迁居江南,为苏州吴县人(今江苏省苏州市)。小时家穷,曾改姓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登进士第,乃恢复范姓,历任司理参军、右司谏、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等,撰写《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等改革建议。庆历三年(1043)七月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与富弼、韩琦等人推行“庆历新政”,尹洙任职太子中允之时值范仲淹因指责丞相张世逊而贬饶州,尹洙上疏自言与仲淹义兼师友,当同获罪,于是被贬为崇信军节度掌书记,监郢州酒税。陕西用兵,尹洙被起用为经略判官,累迁至右司谏,知渭州,兼领泾原路经略公事。庆历五年(1045)冬,范仲淹已近五十八岁,因其不耐严寒,上书向朝廷申请回乡,加恩知邓州(今河南省邓州市)。此时,富弼已贬青州(今山东省益都一带),欧阳修贬去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滕宗谅贬在岳州(今湖南省岳阳一带)。尹洙为其部吏诬讼,贬监均州(今江西省高安附近)酒税,并备受凌辱。范仲淹经过均州之时,才将尹洙接到邓州养病,尹洙临终,极为贫困,他笑着告诉范仲淹:“死生乃是正常的规律。既无鬼神,也无恐惧。”终其一生,客死他乡,为他人作嫁衣裳。其他尹洙信息欢迎评阅《大宋崇信军节度副使、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尹洙世系研讨》等文章。
而到了其侄孙尹焞(1071-1142年),字彦明,一字德充,又因早年师事程颐,间接卷入了“元祐党人”案,王安石新政的风波中,导致其终身不应举。靖康元年(1126)才被召至京师,赐和靖处士。金人陷洛阳,尹焞一系可以说基本被灭族,尹焞死而复活,逃奔四川。后世有些支系附说和靖公之后,多乃后尊也,非其嫡系也!绍兴四年(1134)授左宣教郎,充崇政殿说书,累官至礼部侍郎兼侍讲。关于“元祐党人”及尹焞等信息参见《关于和靖公尹焞生卒年等的研讨纠谬》等文章,这里也不再多谈。宋终其二朝偏安积弱难返和朝廷党争不一也有很大关系,内部不团结,导致外部发展无力。而尹氏又恰恰不幸的卷入了这几次较大的党争之中,虽北宋之初还有大名尹崇珂一系支撑点台面,但是其后裔也多不争气,以致太原系彻底没落之后导致天水尹氏集体的颓废,宋朝之后尹氏也就慢慢从世家大族名列里面除名了。
元兴之后,汉族多不得宠,故而尹氏名人匮乏,有明以来,尹氏又有复出。尹昌隆(1369~1417年)字彦谦,号讷庵,明洪武三十年(1397)榜眼及第,授翰林院编修。明惠帝朱允炆即位,多次上疏劝谏,不得帝王之心;燕王朱棣起“靖难”之师,兵临京城,尹昌隆建议建文罢兵,准许燕王入朝,甚至可以让出帝位,惠帝不听,又因地震上言被贬福宁知县。永乐二年(1404),明成祖朱棣立世子朱高炽(即明宣宗)为皇太子,升左春坊左中允,又改任礼部主事。后因得罪礼部尚书吕震,被罗织罪名二次入狱,判处极刑,夷其家族。
明朝中期尹氏另有尹直、尹台中兴,参见笔者《<明故资善大夫、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谥“文和”尹公神道碑>训诂及其他》、《<宗伯尹洞山先生传>训诂及其他》等文章,但其后裔也是平淡无奇,鲜有能人再世;尹氏财阀能士几尽牺牲,想不衰落,天都不答应。
对于尹氏渐行渐远的离开了统治集体,想要恢复当初荣光何其艰难也,历史的车轮来到清朝,汉族就愈加的难以于帝系瓜葛了,清皇室后妃偏向于满人,汉人多半地位不高,尹氏也不例外。除去少数汉族尹氏以科甲登上政治舞台,那便仅有章佳尹氏望山公一脉了。笔者文章提及已经很多,在此不多详谈,参见《满姓章佳氏尹氏源流探讨》、《思贞系之外研究补遗》、《尹“以官为姓”的佐证》、《“曹雪芹小像”辨析》、《望山公尹继善及其他资
版权声明:本文由sf123找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对朝鲜权力“世袭”的几点看法
下一篇:刍议家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