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第与清源古道“小云关”摩崖题刻
清源山是闽南泉州著名的旅游胜地,清源古道则是泉州城登游三十六岩洞的古大道,出北门或东门均可由此登山。清源古道起于大旗山下龟岩,巨石赑屭,状如穹龟伏鳌,上有广利王庙。这条清源古道远上高山之巅,隐于白云之
清源山是闽南泉州著名的旅游胜地,清源古道则是泉州城登游三十六岩洞的古大道,出北门或东门均可由此登山。清源古道起于大旗山下龟岩,巨石赑屭,状如穹龟伏鳌,上有广利王庙。这条清源古道远上高山之巅,隐于白云之间。古道上怪石嶙峋,摩崖题刻星罗棋布,从唐代至今一千多年来,引得众多官宦百姓慕名而至,络绎不绝。
自古道沿西登山,在天柱峰西麓古道旁,有“山灵笑我”题刻。至妙觉岩西麓山涧边,有隶书“碧华清胜”四字摩崖题刻。又经梅岩至碧霄岩、赵坑仔口村庄,在半岭岩之南古道中,有“小云关”摩崖题刻。
“小云关”位于清源山上的水流坑村,是清源古道上一个重要的关口。明嘉靖四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563年,倭寇攻陷福建兴化城,俞大猷奉命从江西提兵,昼夜兼程前来剿寇。此役,由于俞大猷智勇双全,指挥英明果断,加上戚继光等将帅的积极配合,很快就在同年四月于仙游平海卫,全歼倭寇二千二百人,使入侵倭寇无一生还,并解救被倭寇掳掠的男女百姓三千人,在明代闽海平倭史上记下一大功。
俞大猷于兴化平倭大捷后,偕友人游清源山,在“小云关”附近一块巨大岩石东侧刻下《俞大猷兴化平倭崖记》:“明嘉靖癸亥岁季春,钦差镇守福建、南赣、惠潮兼郴桂、南韶地方都督俞大猷,提兵往兴化剿陷城倭寇。岁次竣事班师,偕友人游诸洞。”题刻西侧,有俞大猷部属陈第的诗刻。
陈第(1541~1617),字季立,号一斋,又号子野子、温麻山农,福建三山(今连江)人,是我国明代一位与徐霞客齐名的旅游家,有“南方徐霞客”之称。他一生游历甚广,足迹遍及五岳名山及八闽大地。
陈第曾于明万历甲戌(1574年),随从先师俞大猷首次登游清源山。万历二十九年辛丑(1601年)秋,陈第再次登游清源山。不过,这次他是独身一人登临清源山的,此时距第一次登游已过近三十年,而俞大猷也已去世三年。陈第徘徊在俞大猷崖刻前,回想与先师的交往,不禁感慨万千,“以铁如意击石吟曰”:“重来三十年,感叹游非昨。空余梦寐存,九原讵可作。徘徊石刻前,泪洒秋风落。”诗刻位于清源古道中段俞大猷纪事题刻西侧,框高1。8米,宽1。40米。字为行书,洒脱飘逸,字径0。16×0。16米,6行,每行10字。
陈第曾为俞大猷幕下,随戚继光、俞大猷等名将出守蓟北古北口十年。他虽为武将,但著述甚勤,善于诗文,又精于音韵之学,著有《毛诗古音考》、《屈(屈原)、宋(宋玉)古音考》等。陈第又是藏书家,有《世善堂书目》。以上著作均传于世。
清源古道上“小云关”附近的这块题刻是陈第重游清源山,怀念先师俞公即景而作的。如今,以上所述的两方石刻尚保存完整,成为研究俞大酞生平的珍贵历史遗迹。
版权声明:本文由sf123找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士兵突击》中的战友情
下一篇:鸿门宴,广告传媒狐假虎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