阁楼中的呐喊

阁楼中的呐喊

诘戎治兵杂文2025-07-19 17:51:34
试图在泛黄的日记本里寻找些喜悦的痕迹,然而事非所冀。可哪怕忧伤、悲痛,甚至苦难都是值得留念的,犹如步伐,没有前一步的脚印是无论如何也踏不出下一步的。故事的内容只基于故事的本身,而故事的内涵则影射了当时
试图在泛黄的日记本里寻找些喜悦的痕迹,然而事非所冀。可哪怕忧伤、悲痛,甚至苦难都是值得留念的,犹如步伐,没有前一步的脚印是无论如何也踏不出下一步的。故事的内容只基于故事的本身,而故事的内涵则影射了当时故事以外的东西。世界,在那些简朴的文字中流动。
那本《安妮日记》,自1942年8月21日……

1、新家,在阁楼里
给一只小鸟的最大惩罚不是杀它,而是将它关在笼子里,继而在岁月的蹉跎中迷失自己的本性。而对于人来说,最大的悲哀也莫过于给自己造一座监狱,一座心灵与肉体的监狱。
1942年,纳粹德国在疯狂地捕杀犹太人。为了等待时机重获自由,弗兰克及迈丹一家一起躲在弗兰克公司大厦的秘密阁楼里,等待盟军的大反攻。世界早已被法西斯的气焰烧得让人喘不过气来,也把这几个人囚在这小小的阁楼里。七、八个人分享三个人的口粮不是单纯的“饥饿”所能形容的,白天的绝对安静(连上厕所都不行)更不是一般人所能忍受的。
幸运的人是千篇一律的,然而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等到再住进来一个叫独赛尔的牙医时,这个“atticloft”的地方就更显得拥挤不堪了,内部的矛盾偶尔也会使阁楼摇晃得厉害。

2、“和平1944”
安妮是喜欢爸爸弗兰克的,至于妈妈伊斯利,始终有条不能逾越的鸿沟。活泼灿烂的性格注定她是整个阁楼的主角。在白天种种限制后的晚上,她充分展示了自己超常的精力,纳粹的黑暗统治并没有击垮她的心灵,因为阁楼上的天空并不比其它地方的天空小。
愉悦节是天主教的一个重要节日,当大家收到安妮的礼物时,意识到安妮长大了。然而我知道,安妮是在暗地里准备礼物的过程中把自己心灵深层的自我给挖掘出来,与现实的格格不入使她之前把深层的自我安葬在心底,然而她又复活了。
1943年是不和平的。1944年的元旦,他们在梅普和克莱克送来的蛋糕上写上“和平1944”,希望下一个元旦蛋糕上写的是“和平1945”。

3、勇敢接受大家的指责
法西斯的统治足以让白天变成黑夜,足以让活泼开朗的的安妮闷得发慌,以至于同平时合不大来的内向的彼德(迈丹的儿子)也成了好朋友。内心的空虚是最可怕的,人生难免会有失去自由的可能,但是心灵是绝不能被敌人的压迫所占据的。其实外向人的表现与内向人的内心是一致的,现实让他们无可奈何,同时也给了两个不能的人一个可能的机会。
他们真的相爱了,爱在不语中。有了爱,就有了更强的生命力,就更有活下去的勇气。自古到今,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有了爱就有了一切,至于别人的议论或指责就勇敢地去接受。

4、好吃、好吃、好吃
有一个晚上,迈丹先生实在忍受不了饥饿,就去橱柜“偷”了点面包,由此引发了一场风波。土豆与面包对于饥饿来说真的“太好吃”了。
其实对于白色恐怖来说,自由才是最“好吃”的,日夜期待,为了心目中的那片天,为了面包……
“黑暗,让我害怕白天。”这是彼德的话。纳粹的黑暗统治已经让他忘记白天的感觉。失望久了会变成绝望,那更是最可怕的。白天相对于黑暗,真的太“好吃”了。

5、黎明前的黑暗
联系人梅普传来一个振奋人的消息:盟军已经在诺曼底登入,开始进行大反攻。这个消息足以让他们压抑在心头两年的积怨得以释放,黑暗即将过去。
然而,黎明的黑暗又是最最暗的,又是最难熬过的。枪声响起在欢庆的掌声中,没有人能逃脱。安妮的最后一页日记是用血写的,没有文字,但涵盖了所有的文字。
一切是如此的合乎常理,一切又是如此的无法接受。

6、歌声响在尾声之后
纳粹最终要为那些鲜血清洗。掌声响起来了,然而故事已经飞逝,甚至故事的尾声也不曾触到掌声那欢快的节奏。掌声响在尾声之后,胜利的掌声更是藏了些许悲壮的思绪。

后记:拿到票时是很不想去的,不是因为不好看,而是好久没动笔了,怕一动笔又牵起那鼓思绪,怕一动笔又会哀怨自己笔尖的生疏。只是无奈。是带着欣喜而去的,心想既然得去那就怀着一份好心情,然而收获是出乎意料的,出乎意料的好,因此便有了怕写不好的恐惧。找好了时间写,途中却因为系刊的事去忙了,我是不喜欢写作时间被中断的,那会让我丧失思绪,但有些任务式,所以是硬着头皮写下去,显然是破笔。热衷于安妮宝贝的《告别微安》与《彼岸花》等,却忘了还有本《安妮日记》,这也是我的悲哀。话剧本身是让我感触颇深的,看到了纳粹时期的现实,印证了我所了解的犹太人每人床头都有个书架的好学……而剧场制造气氛的方式也是我所欣赏的。总之,无奈的任务,收获的演出。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