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诺贝尔奖与中国的出路

浅析诺贝尔奖与中国的出路

秉阳杂文2025-09-24 05:43:22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在诺贝尔奖出笼之后,人们有的心满意足精神振奋,有的则如鲠在喉颇感不快。不管人们对获奖结果有何争议,荣获诺贝尔奖始终是被授予者和其所在国家值得骄傲的一件大事。面对今年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在诺贝尔奖出笼之后,人们有的心满意足精神振奋,有的则如鲠在喉颇感不快。不管人们对获奖结果有何争议,荣获诺贝尔奖始终是被授予者和其所在国家值得骄傲的一件大事。
面对今年的诺贝尔获奖名单,景仰之余,我们不禁再次扼腕叹息:中国与诺贝尔奖的距离到底有多远?诺贝尔奖距今已有百年多的历史,却没有一位中国人获此殊誉。许多人认为这种现象是西方价值观作祟的产物,还会举出中国达赖喇嘛于1989年获诺贝尔和平奖的事例加以佐证。对于和平奖、文学奖等无明确客观标准的奖项来说,这种看法确实很有说服力,但对有明确客观标准的自然科学奖来说,这种看法恐怕就说不通了。自然科学事实的存在如铁一般的坚硬,不被任何价值观所踩踏蹂躏,1+1只能等于2。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的发明创造是确确实实存在的,是身为中国人也不得不承认并为其折服的,西方价值观作祟的原因在科学奖方面并不成立。那么难道是我们中国人不聪明吗?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如何解释?难道当今中国人没有古人那般聪明了吗?神舟七号成功发射的事实又是对此的有力辩驳。看来,中国人的智力绝对不逊于那些欧美人,我们必须另寻原因。
文艺复兴时期的伏尔泰曾经大力褒扬中国,把中国看作完美的乌托邦,但他却认为中国在科技方面碌碌无为,虽有悠久的历史,进步却微乎其微。他把原因归结于中国太重传统的缘故,认为中国人对祖先无比崇敬,认为祖先创造的已经尽善尽美,因而无须再去发明创造。我极其叹服大师所具有的敏锐眼光,在我看来,他相当准确地指出了中国科学发展滞后的深层原因。自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文化绵延三千多年而至今不衰。隋唐创立的科举制度把人们的切身利益与儒家经典的考试挂钩,使得天下的高级知识分子都成为儒学的俘虏,儒家地位更加坚不可摧。儒家思想已经内化为中国人的特质,深入骨髓,代代相传。中国地域极广,在确保国家的安定团结方面,儒家大一统的思想确实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文化一元化造成的消极后果,即人们思维的呆板与言行的僵化,从来都不利于人们的发明创造。人们的思维行为模式都被禁锢于儒学传统框架中,一切都强调“中庸”、中规中矩、“过犹不及”、墨守成规,只求万无一失。中国现今的应试教育制度实质上就是儒学在新时期的变种。学生固守课本,死记硬背,出现许多高分低能的畸形人才。科学成就的获得必须要有多元创新的思维以及探索冒险的实践,但中国人内部的儒学特质恰恰与之相反。要想中国的
科学技术获得迅猛的发展,我们势必要驱除已经内化为我们自身特质的儒学中对于提倡科技创新不利的消极因素,否则科技只能停滞不前,固守在旧有的水平。
再来谈谈文学奖。自1901年在斯德哥尔摩颁发第一届诺贝尔文学奖以来,中国作家无一人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人们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援引德国汉学家顾斌的话说“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有人则对诺贝尔奖的公正性表示怀疑。瑞典学院院士马锐然作为诺贝尔奖评审之中唯一的汉学家,他的看法值得我们高度重视。他在答记者问时指出“中国的好作家、好作品多的是,但好的翻译太少了……有些人无聊得要命,中国有这么多好的作品不去翻译,偏偏把什么《上海宝贝》翻译给国外人看,真不像话!。”世界文化是多元的,每个国家的文学作品都产生于自己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之中,想要别国的人理解自己国家的作品就很难了,更甭提欣赏自己国家的作品。何况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知之甚少,好多外国人对中国的认识停滞于中国解放之前,以为中国人大多数都吃不饱穿不暖。而且由于西方意识形态的偏见,国外媒体对中国蓄意地进行误导宣传,使得外国人无法了解中国的真实面貌。加之中国改革开放才不到三十年,中外交流时间不长,不能希冀外国人对中国有更多的认识。与之相反,中国对国外的认识远远大于国外对中国的认识,我们很多作家都能欣赏国外的作品并且还刻意模仿国外作品。究其原因,在于中国五四之后延续至今的对国外文学的积极引进与翻译。在20世纪一百年里,我国翻译文学的总数估计有三万种以上。那么,要想中国文学作品能被世界人民所欣赏,我们就应该借鉴外国文学走向中国的方式,即通过翻译文学走向世界。国家就曾致力于把我国的文学由中国优秀翻译家译成外文向世界推出的巨大工程,国家投资译了好多作品,结果却毫无成效,众多译作只能成为一堆垃圾。马锐然教授也指出了其中原因:“一个中国人,无论他的英文多么好,都不应该把中国文学作品翻译成英文。要把中国文学作品翻译成英文,需要一个英国人,文学修养很高的一个英国人,他通晓自己的母语,知道怎么更好地表达。现在出版社用的是一些学外语的中国人来翻译中国文学作品,这个糟糕极了,翻得不好,就把小说给‘谋杀’了。”既然中国人翻译本国作品不好,为了使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我们现在唯一的途径只有怂恿外国汉学家多多翻译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外的学术交流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通过中外学者的面对面交流,让外国学者更加了解中国学者,激发他们对中国文学的兴趣,从而积极地介绍和翻译中国文学,才能让外国读者逐渐了解中国文学,进而懂得欣赏中国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作品被世界读者充分了解和接受之时,诺贝尔文学奖就指日可待了。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