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话说凤城
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中华大地上,有一座龙城,那是我们山西的太原,古称晋阳。隋朝末年,李渊在晋阳起兵,夺取天下,建立唐朝,定都长安,称太原为北京。后唐、后晋、后汉也是自太原起家,定鼎中原,太原便成了龙
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中华大地上,有一座龙城,那是我们山西的太原,古称晋阳。隋朝末年,李渊在晋阳起兵,夺取天下,建立唐朝,定都长安,称太原为北京。后唐、后晋、后汉也是自太原起家,定鼎中原,太原便成了龙飞之地。五代末年,晋阳成为北汉的京都。后来宋朝在灭北汉的过程中,曾三次进攻晋阳。宋太祖开宝二年(969),宋军引汾水灌晋阳城。开宝九年(976),再攻晋阳未下。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宋军三攻晋阳,城破。宋太宗认为晋阳有龙脉,为了避免他人夺取赵宋天下,便下令焚毁晋阳,在城东北另建新城,并将街道都建为丁字形。因为丁和钉谐音,取其钉死龙脉之意。元遗山诗“官街十字改丁字,钉破并州渠亦亡”,就是说北宋统治者虽然煞费苦心,焚毁晋阳,钉死龙脉,也没有能够逃脱灭亡的命运。有龙必有凤,有龙城必有凤城。号称凤城的是与龙城太原遥遥相应,屹立于太行山南端,扼守晋豫咽喉的晋城。
晋城在春秋时期称为高都,是一座古老的城邑。公元前37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置晋君奉祀于高都,唐初设晋城县,县名即出于此典。我们说晋城是凤城,绝非妄言,是有典可据,有史可考的,这要从三国末年的一桩公案说起。旧志记载,晋武帝泰始元年(265),凤凰集于高都。大家都知道,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凤凰,怎么能有凤凰集于高都的怪事呢?在科学发达的今天,人们当然不会相信这种荒诞不经的事情。但在当时,却是有它产生的历史背景的。三国魏元帝曹奂咸熙二年(265)十二月,权臣司马炎篡夺了曹魏江山,做了皇帝,建立晋朝,将这一年改为泰始元年。司马炎为了证明自己是真龙天子,就要极力为他篡夺帝位寻找根据,一些善于阿谀逢迎的官员,便以编造故事,谎报祥端来取悦司马炎。《晋书?武帝纪》记载,泰始元年十二月,“凤凰六、青龙三、白龙二、麒麟各一见于郡国”。可以看出,当时编造这种谎言的不仅是高都的地方官,而且大有人在。谎言既已编造出来,又载入了史册,人们也就不再去追究,也没有必要去追究它产生的真正历史背景,只将这一神秘美好的传说保存了下来。中华民族的祖先是将龙凤作为图腾崇拜的,龙凤在先人的心目中有着无比崇高的地位。传说中的凤凰“非醴泉不饮,非楝实不食,非梧桐不栖”,高都虽弹丸之城,却有凤来仪,真可以说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了。于是地方上便引以为荣耀,城北的所谓栖凤之地名为凤凰山,又修建了宿凤台,作为这件事情的纪念。高都县历经沿革,成为泽州。到了清世宗雍正六年(1728),山西巡抚觉罗石麟向皇帝上疏称:“泽州界接中州,路通南北,民情狡悍,号称难治。其赋税合州县共十九万九千余两,亦称繁重。应升州为府,统辖五属,以专其督察。”这里要先插一句题外的话,觉罗石麟上奏说晋城地理优越,经济繁荣,自然是实情,但其中“民情狡悍,号称难治”的八字评语却万万不能苟同。晋城境接尧都,地属舜壤,水土深厚,民风淳朴,何来“狡悍”之有!不过话又说回来,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名爪牙,对善良百姓信口雌黄几句,亦在情理之中,我们不必再计较了。觉罗石麟的奏请,得到了朝廷的同意,于四月二日下旨,泽州升为泽州府,原泽州所辖地设县附郭,以晋泰始元年“凤凰见于高都”的典故,命县名为凤台。这样,晋城就名正言顺成为凤凰城了。
历史的车轮转转转,来到了公元一千九百一十一年,废帝制,兴共和,民国成立,改弦更张,于民国三年(1914)废了泽州府,又因安徽省有凤台县,为避免县名重复,将山西凤台县又改为晋城县。在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1983年,晋城县改为晋城市,1985年又升为地级市。当时,凤台作为县名被取消已达七十一年,但作为时代主人的晋城人民仍然十分喜欢这个名字,不仅仅喜欢凤凰是一种象征吉祥的鸟,更欣赏凤凰腾飞之意,以此来寄托人们对晋城腾飞的希冀。古老的传说赋予了全新的意义,所以新建市的主街道取名为凤台街,新建生活小区命名或为“凤台”、或为“凤翔”、或为“凤苑”、或为“凤鸣”,不一而足。特别是新设计制作的“祥凤凌空”的市标,更能令人鼓舞,给人力量,催人奋发,促人上进。古老而又新兴的晋城,正如英武的凤凰,将要高飞远翔了。
版权声明:本文由sf123找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下一篇:扶贫断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