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扶贫断想
贫,困,穷,三个字一眼看过去就不太舒服,就觉得压抑。描述贫困的字眼几乎相似:没有饭吃,没有栖身之地,没有钱就医,没法上学,没有工作,前途茫茫,低声下气,遭人白眼……现代西方学者通过潜心研究发现,应当将
贫,困,穷,三个字一眼看过去就不太舒服,就觉得压抑。描述贫困的字眼几乎相似:没有饭吃,没有栖身之地,没有钱就医,没法上学,没有工作,前途茫茫,低声下气,遭人白眼……现代西方学者通过潜心研究发现,应当将贫困的概念定义为机会的缺失而不是收入低下。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则郑重宣称:贫困实质上是人类发展所必需的最基本的机会和选择权的被排斥,恰恰是这些机会和选择权利才能把人们引向一种长期、健康和创造性的生活,使人们享受体面生活、自由、自尊和他人的尊重。
中国人对贫困是怎么理解的呢?从字源上来看,贫是财物因分配而少,困是被围在中间无法伸展,穷是整个身体曲缩于穴下。看来在对贫困概念的理解上,我们的老祖先更聪明、更全面(又为“祖上早就有”论提供了一个证据)。
贫困的原因有多种,直接的原因在于自己的造化。生在富贵家,不识贫滋味。生在东南沿海,想不富也难。生在穷山恶水,想发财靠做梦。生而不健康,多要吃苦头。遭遇疾病天灾人祸,只有拜求阿弥陀佛。
贫困的根本原因,还在于政策机制。户籍制度使农民成为二等公民,其实行的剪刀差政策,使农民贫困了几十年。直到二十一世纪,中国农民才得以免了皇粮国税。脱贫致富形势一片大好,只是前面的路还很漫长。
人生而为追求幸福快乐。而快乐幸福是必须要有一定的条件,即必要的物质基础。百家讲坛里的于丹教授说:幸福是一种感觉,与经济收入的多寡无关。与此相同的是,现在流行搞“幸福指数”调查,调查的结论也是这么说。对此,笔者不揣谫陋,冒昧献疑——应当是“在达到一定收入水平之后,幸福才与经济收入的多寡无关”吧?
吃不饱穿不暖,是难以谈幸福的。当然也有个别的例子,比如孔子的大徒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子大加赞叹说:“贤哉回也!”身处贫困而能自得其乐,那只能是圣贤才能达到的境界,一般人身处贫困肯定是乐不起来的。
2006年,由于同伴无钱医治病死异乡,李绍为千里背尸返乡。“人是我带出来的,出了事我要把他带回去”,“活要见人,死要见尸,他在外面死了,我们一定要把他带回湖南去”,就这两句话,贫困得无法请运尸车的李绍为怀揣95块钱义无反顾地扛着130多斤重的尸体,让同乡尸骨还乡。这无疑是个人人读来都沉重的故事。故事后来被赵本山演绎出电影《叶落归根》,通过黑色幽默来表现这种沉痛。但后来李绍为接受采访时面部表情却让人惊愕——他没有忧伤,没有感慨,更没有电影中的一点诙谐。这也许是赵本山们始料不及的吧。
同样的感慨来自于中央电视台的敬一丹。在一次扶贫捐赠仪式上,得到新书包、文具后,大山里的孩子的脸上竟然没有一点丝毫的喜悦之情,而只有漠然。
贫困就意味着痛苦。当这种痛苦到了极深时,就只剩下麻木。我们的记者得到了这样的认知。
印度修女德兰毕生为穷人募捐。一天,一名衣衫烂缕的乞者举着他一天乞讨得来的钱要求捐赠。当德兰收下他的善款后,乞者喜形于色。德兰,1979年的世界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在以后的几乎每一次募捐演讲中都要讲到这名乞者的故事,她宣称:“穷人是富有爱心的群体”。
孟加拉国的一个金融企业家向穷人开展小额信贷,取得了成功。他的最大功劳是发明或叫发现:“世界上穷人才是最讲信用的群体”。他叫尤努斯,因为这项发现,他被授予2006年世界诺贝尔和平奖。
扶贫济困、乐善好施的善行义举,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代孟子说过:“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还有众所熟知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作为一种政府行为,中国很早就认识到扶贫的重要性。周朝政府就有扶贫措施。诗经说:“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到了冬天了,政府该给老百姓发避寒的衣服了。“七十食糜”,就是保证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家有肉吃。《周礼》记里就记载: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日赈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后来发展有仓储制度,或叫社仓制度,也是一种扶贫措施。从宋朝开始,民间的扶贫互助组织逐渐发展。
扶贫是个历史性使命,不但发展中国家要扶贫,发达国家也有扶贫任务。当贫困人口达到一定限度,当贫困程度达到一定限度,贫富差距过大,社会矛盾就不可避免。从过去的历史来说,就会出现官逼民反。拿现代词语来说,就是财富分配不均,通过暴力取得收入成为不得已的手段。老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我们反对的是绝对的平均主义,但财富平均、共同富裕却是人类奋斗的目标。扶贫就是政府实现社会公平、对财富二次分配的一种手段。
许多经济学家通过研究认为,当国民收入达到1000美元到4000美元之间时,如果不控制好基尼系数,社会发展将受到严重制约,甚至发生政变之类的倒退。倡导和谐发展、科学发展,就不能不高度重视扶贫。
贫困是个综合指数,但中国对贫困对象的确定还只能通过经济指标。按照国际标准,每人每天消费在1美元以下,即属贫困,那么中国有1亿贫困人口。若是按照现在有的学者的观点,每人每天消费在2美元以下,即属贫困,那么中国目前至少还有两亿。他们有在农村的,也有在城市的。
中国的农村贫困标准2000年是人均年收入625元,现在是693元。按照这个标准,到2006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还有2148万人。这2148万农村贫困人口,就是中国目前扶贫工作的对象。而重点对象则是他们中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户和贫困户农民。他们主要分布在“老、少、边、穷”地区。老就是革命老区,少就是少数民族地区,边就是边陲地区,穷就是穷山恶水地区。
只有到了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扶贫才有了实质的飞跃。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发以来,我们国家致力于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以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为主要目标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大规模的扶贫工作。
中国的扶贫政策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由救济式扶贫转向开发式扶贫,大致分为四个阶段:一是体制改革推动扶贫阶段,即推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让农民富裕起来。二是大规模开发式扶贫阶段,即“扶贫开发”。三是扶贫攻坚阶段,即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从1
版权声明:本文由sf123找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话说凤城
下一篇:允许群众“骂娘”是一种进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