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阳五月,想起粽子或与粽子有关的事物
这几天,大街上,从各个角落里飘出来一股子清香,那是艾草的芬芬,可粽子才是五月的主角,粽子那独有的清香,它的味道,它那甜甜的、粘粘的感觉,久久地刻印在我们心间。其实,五月的乡间是绿色的,走在田野里,可以
这几天,大街上,从各个角落里飘出来一股子清香,那是艾草的芬芬,可粽子才是五月的主角,粽子那独有的清香,它的味道,它那甜甜的、粘粘的感觉,久久地刻印在我们心间。
其实,五月的乡间是绿色的,走在田野里,可以听到禾苗拔节的声音,看到扬花的水稻飞翔的轻灵,禾花像蒲公英一样,四处飘荡,在绿色的田野,在田茏与田茏之间,那是端午的脚步近了……
我看到东莞的街上已经开始有人在叫卖粽子了,突然间让我想起童年,想起家乡永新的端午节风俗了。在家乡,我们在端午那天,一家人围坐着,喝着雄黄酒,额头涂满雄黄,家家户户的大门上插着艾草,菖蒲,这些植物干了就入药了。大人用雄黄在孩子的脸上划拉着一条一条的线,无规则的,像是过生日在脸上涂蛋糕般,十足的大花脸。父母说,雄黄涂在脸上,可以祛蚊,可以祛百虫,女孩都喜欢在胸前挂上一个或几个妈妈做的心形香囊,从香囊的做工精细与粗糙,可以看出一个女人做针线活,也就是女红的功底。记得小时候在家乡,看着一串串三角的、菱形的,方块的粽子,我不由得想起小时候吃粽子的情形。
很早,父母就到山里割来粽叶,泡软,把煮好的粽米,用苇叶包裹起来,里面放上一些绿豆或红豆,包成凌形,煮熟了,粽子的香味飘荡在整个村子的空气中弥漫,整个村子都喷香的了。端午节还有一件大事,就是剥蒜头,放在醋里头泡,说是吃了这醋里泡的大蒜头,肚子痛着的,就立马见效。这蒜头类似于今天商场里卖的荞头,但荞头没治肚子痛那个功能。我小时候,经常肚子痛,母亲老给我吃蒜头,味道挺好,平时是吃不到的,我有时候,巴不得自己肚子也痛一回,就有蒜头吃的了。奶奶更有偏方,她说肚子痛,放一小撮揉碎的艾草放在肚脐眼上,立马就不痛了。我也曾用过,也感受过艾草的神奇。
长大了,我才真正理解了端午节习俗的含义。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据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人把端午节龙舟竞渡和吃粽子一事,都与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联系在一起。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惶撤离京城。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抱石投身激流滚滚的汩罗江,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汩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从此以后,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五月端午节临近,让我想起禾花在乡间飞扬的日子,想起一家人围坐着包粽子的快乐,想起艾草,想起菖莆,香囊,还有那些与端午有关的,包括粽子或与粽子有关的一些往事。
版权声明:本文由sf123找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