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门无杂宾杂文2025-03-31 19:07:44
认识,来源于实践,包括知识,才能在内,都是要从实践中来的。古人说世上有"生而知之”的圣人,说可以"不行而知”。西方哲人提出”天赋观念”。都认为人有些认识是天生的。这些观点否认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为人生
认识,来源于实践,包括知识,才能在内,都是要从实践中来的。
古人说世上有"生而知之”的圣人,说可以"不行而知”。西方哲人提出”天赋观念”。都认为人有些认识是天生的。
这些观点否认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为人生来就有认识,这在哲学上叫作"先验论”,都是唯心主义的东西。
然而,“生而知之”的人,谁见过呢?
人的认识,是人脑对外部世界的反映,人脑是重要的,没有人脑,咋个会有认识,当然不会有认识。
但是,人脑本身不会产生认识,人脑只有在人去接触和反映外部世界时,才能获得认识。
也就是说,人如果不在实践中和外界接触,外部世界就不会反映到头脑里面来。
拿牛顿来说吧,他是大科学家,头脑灵敏,但他的认识离不开实践,也就是说,他在科学上的辉煌成就,不是脑子的自由创造,而是对自然现象的深入观察和研究的结果。然而,在他生活的最后二十五年,他却因为丢开了科学实践而专门去研究上帝去了,因此,他也就不再有发明创造了。
事实证明,脱离实践,就封闭了认识来源的大门,人的聪明才智就会枯竭。有句谚语说:没有实践的学者,犹如不下蛋的母鸡。这句饱含哲理的话,生动的告诉我们:离开实践,即使本来才智横溢,也是不会大有作为的。
一切思想家,科学家的卓越学说,伟大理论,都不是他们头脑原来都有的,也不是他们头脑凭空想像出来的,都要通过学习和实践中获得。
同样,一个国家的领导机关,要做出正确的决策,必须深入实践,调查研究。一个领导人如果断绝了与实践的联系,那么,他就不可能提出正确的思想了。可见,一切正确思想只能从实践中来,实践出科学,出理论,是完全符合实际的。
当然,承认知识,才能来自实践,并不否认人在生理上的秉赋的先天差异。
天资高,是成才的一种可能性,但是,要变成现实,还必须要有一定的条件。
除了社会,环境等客观条件外,个人的刻苦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
大家都知道,梅兰芳的成就,是经过了多年的艺术舞台的实践结果,但谁能想到,在他小时,他的启蒙老师却认为他笨得无法学戏,说什么”祖师爷”没有赏给他这碗饭吃!
莫扎特成为音乐家,不是偶然的,据说,他曾经每天进行十六,七个小时的刻苦磨练。
天资高的人,离开了后天的实践,成不了才。
我国宋朝江西有个神童,据说,五岁能写诗,写得很快,“指物作诗立就”,脑子是够灵的吧!但后来,他失去教育和锻炼,智力走坡路,三十岁时,就变成了一个默默无闻的人物了。
然而,天资不高的人,成才的却很不少。
据说,达尔文念小学的时候,就被老师认为是智力平庸的。
据说,美国曾也有一个小孩,喜欢蹲在鹅蛋上孵小鹅,大家都笑他笨球的很,读小学时,成绩差的一塌糊涂,被认为不堪造就的学习瘟猪子,然而,这个小孩后来却成了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他是谁?就是大发明家爱迪生!
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不读书不行,书读少了也不行。
马克思知识渊博吧!成为天才,与他直接参加了工人运动的实践有关外,马克思之所以成为马克思,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学说,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书读得很多,他成功的依靠了人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获得的那些知识的坚固基础。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强调实践第一的观点,绝不是否认书本知识的重要。
书本是知识的海洋,多读书,才能博古通今,广开视野。如果,光是单方面的片面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一味的贬低读书的意义,这绝对也不是马克思主义。
当然,人的精力毕竟有限,读书肯定也要注意选择,不能滥读。
当然,读书也代替不了实践。读书为间接经验,实践为直接经验。对间接经验的理解,一般说来,也是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试想,摩尔根如果没有亲身的实践,他能写出《古代社会》?能有学术上的创新?
有一句古诗说的好: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充分说明了既要刻苦读书,又要注意实践的道理。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