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信让“天涯若比家”
——一个普通用户与电信30年的故事上一次我从南京回家,4个多小时车程中,接到妻3次电话,连同上车前我打给她的1次,平均每小时1次。好家伙,就差全程“监控”啦!现代通信的快捷、便利让我浮想联翩,30年来
——一个普通用户与电信30年的故事上一次我从南京回家,4个多小时车程中,接到妻3次电话,连同上车前我打给她的1次,平均每小时1次。好家伙,就差全程“监控”啦!现代通信的快捷、便利让我浮想联翩,30年来与通信有关的一幕幕往事不禁涌现在眼前……
从1983年起,在县物资系统负责木材采购和调运工作的我,成年奔波在南疆的大山深处和北国的林区腹地。由于当时通信的落后,给工作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出差到达目的地后,做的第一件事往往就是给家人写信报个平安。家书的往来少则半月长则月余,那些漫长的日子里充满着亲人间的期待与思念。
记得1984年中秋节前夕,已在广西3个多月的我,根据木材发运工作的进展,预计赶回家过节是没有问题的,于是在信中就给家人说了。可是没想到由于车皮计划的变更,把我困在僻远的小平阳火车站整整一个星期。中秋夜,极其简陋的车站旅社里,就剩我和看门老头两人。没饭吃,只得到邻近的小杂店买来啤酒和饼干。坐在皎洁的月光下,朝着家的方向举着酒瓶遥祝家人平安。我想象着几岁的儿子正翘首在门前的枣树下,向我回家的路上张望……我后悔不该在信中写“回家过节”的话,让家人平添了期盼不说,还让他们在失望中又生出无端的猜想和焦虑……
那个年代,电报、电话应该算是通讯联络最快捷的方法,可只有县以上城市间才较为方便。那时我家尚在乡下,离县城20多里,别说没电话,电报也得“走”三、四天呢。有一年回家过年,在柳州买了些土特产,大包小包沉得很。于是,想让家人去县城车站接我。买好车票后,我根据全程车次的换乘时刻,算准了到达县城的大概时间,便在车站的邮电大楼给家里发了电报……第4天的下午,在县城下车后,我左盼右顾不见家人到来。不得不雇了辆“二轮车”(专营拖客的自行车)回的家。最让我哭笑不得的是,晚饭时,村通信员竟把那份接站电报,送到了发报人我的手上……
与单位的联系,相互用得最多的是电报,交流汇款、发货和简单工作提示等信息。电报内容一般要言简意赅,有些事非得打电话不可。于是,为避开电话繁忙的白天,通话时间大多通过电报约定在晚间或星期天,还可享受到半价优惠。可就是这些时段,接不通电话仍是常事。让我记忆深刻的是东北伊春的一次遭遇,险些酿成麻烦。那是1988年春节后,我和同事小孟来到素有“红松之乡”的伊春,拟采购一批大规格松原木。两个月过去了,工作很不顺利,且又遇到较为棘手的事情。我们决定向领导汇报并请求指示。电报预约后,连续3晚电话都未接通。邮局的服务员看我们焦急的样子,建议我们到省城哈尔滨去试试。因为伊春是偏远地区,山多、林密,线路少、信号差,长途通讯一直不畅……
算来已是第4天,我们乘火车赶往哈尔滨,次日晨下车后就径直来到车站长途电话厅。为保险起见,我在填挂号单时把木村科、经理室的电话号码都给写上了,附上押金递给了服务员。服务员看了一眼,就随手退了回来,说:“不需要填门牌号码,要的是电、话、号、码!”最后4个字她一顿一顿地特别加重着语气。哇,她竟把我填的电话号码误当为门牌号码了!也难怪,那时响水县城还是磁石电话,号码两位数:17、49。一番解释后,服务员才将信将疑地帮我们挂了号。
到底是省城,半小时电话就通了。我和小孟两人都挤进狭小的通话间,急切地“喂、喂”起来,那边也传来了副经理老汤迫不及待的声音:“是老何吗,是老何吗?”“是啊,是啊!”确信是我的声音后,他却撇下我们,冲着门外大喊:“快,快!叫小王他们别去了,老何来电话啦……”事后我才知道,自约好通话后,几天没有我们的动静,公司担心我们“出事”了,更担心那笔巨额货款会有什么闪失……为此,公司急急选派人员办理出差手续,正准备赶往伊春查个究竟。我说,去哈尔滨时不是电告公司了吗?他们说,几天等不来电话,让大家生出疑虑,仅看电报哪能确定就一定是你发的啊?如果是……确实,那阵子诈骗案层出不穷,让人防不胜防,公司如此担忧的确不无道理,
……
上世纪90年代初,电信发展驶上了快车道。随着电话线的渐渐密布,电话越来越多地被“牵”进了寻常百姓家。1994年底,我们家终于也“抵挡”不住这来势汹汹的“装机热”,不惜拆“巨资”近3000元装上电话。1995年春,我再次来到了伊春,入住当年曾住过的春城旅馆时,服务员一下子认出了我来,格外热情地指着吧台上的话机夸张的说:“何哥,俺现在电话和全国连上啦,你在这任意打哪,保准立马就通!”我也欣喜地告诉她,我家也通上了电话!说着,顺手拨了家里的号码,“嘟——,嘟——”几声响过,几千里外的那边传来了妻的声音:“谁呀?噢,你到啦!路上还好啊?”“好!一切都好……”我让妻记下号码,让她有事随时找我。放下话筒,我全身心的轻松起来……
进入了新世纪,电信发展更是迅猛异常,移动电话的兴起让固定电话受到冷落。手机,已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随身物品,就连我那上小学的孙子,脖子上也挂着个“随行通”。出差在外,时空距离没有了,随时随地都能与家人联系。前年,有一次与同事出差昆山,顺便游览古镇周庄,在“双桥”与从深圳随团旅游的妻表弟不期而遇,双方惊喜自不必说。我立即拨通妻的手机,让她一同分享了这意想不到的快乐和喜悦!
30年,电信事业发展之快让人唏嘘不已,更让人目不暇接;互联网的神奇简直让人不可思议。记得第一次在网上与在省城工作的女儿视频,惊喜得妻子泪飞色舞,一个劲地问:“这是真的,真的吗?”女儿笑答:“妈,是真的,我们是‘零距离’对话!”
是啊,电话、网络秒杀了时空,让世界触手可及!现实比“天涯若比邻”又近了一步,现在可是“天涯若比家”啦!
版权声明:本文由sf123找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