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动,真的那么难吗?
做语文老师的妹妹曾跟我讲述一件这样的事情:一次,她在一节课后布置的作业是一篇作文,主要内容是“让我感动的一件事”。结果第二天,有一名学生没有写,问及原因,他扬起一张无奈而又无辜的脸,振振有词的说:老师
做语文老师的妹妹曾跟我讲述一件这样的事情:一次,她在一节课后布置的作业是一篇作文,主要内容是“让我感动的一件事”。结果第二天,有一名学生没有写,问及原因,他扬起一张无奈而又无辜的脸,振振有词的说:老师,没有让我感动的事情啊!
于是妹妹颇认真负责的开始启发他:比如你生病了,妈妈没日没夜的照顾的,送你去医院看病,给你做好吃的,多辛苦,你不感动吗?
学生说:我有病我妈让我吃两片药,然后就好了,没那么复杂,我一点也没感动。
妹妹想了想又说:那爸爸每天接送你上学放学,你看今天又下雨又刮风的,多麻烦多辛苦,你不感动吗?
学生把嘴一撇,说:我爸那是上班顺道送我的,捎带脚,我才不感动呢。
看来学生对父母亲人的关爱有点麻木不仁,那就走出家门去启发吧。妹妹又说:那你看每天清洁工人起草贪黑不怕脏不怕累打扫街道,清运垃圾,修剪草坪,才有了我们美丽清洁的市容环境,他们的劳动不值得你感动吗?
学生不以为然的说:老师,他们挣钱啊!而且挣的一定挺多的,要不能那么卖力气吗?!
妹妹的忍耐力在承受着巨大的考验,她咬咬牙,继续保持语气平和的说:还记得今年冬天最大的那场雪吗?环卫工人顶风冒雪清理街道上的积雪,不怕天冷路滑,警察叔叔冒着凛冽寒风指挥交通,疏散道路,方便我们大家顺利出行,避免交通事故,他们这种无私的敬业精神你不感动吗?
那学生依旧一脸的不屑:他们不就是干那个的吗?有什么好感动的啊!
妹妹有些没辙了,这孩子对身边的小事熟视无睹,置若罔闻,怎么可能感动呢?那就只好把眼光放远一点,用大环境,大事件来启发他的“感动细胞”了——
妹妹说:去年四川地震,全国都伸出援助之手帮助灾区,你们也捐款了吧?中华民族这种精诚团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互助友爱精神你不感动吗?
学生歪着脑袋说:是学校要求我们捐的,班主任老师告诉捐多少,我就捐多少,没觉得有什么好感动的呀!
妹妹又说:去年北京奥运会,我们取得了那么好的成绩,五星红旗一次次的在奥运赛场上升起,运动员们那种奋勇拼搏,为国争光的精神你不感动吗?
那孩子听了这话马上又摇头,说:老师,那时我的感觉就是兴奋,就是高兴,就想笑,感动好像不应该笑,应该哭才对!……
咣当!妹妹终于晕倒了……
这个故事虽然听起来颇有些啼笑皆非,却是千真万确的。感动,对现在的孩子来说,真的很难。因为他们的成长环境太优越了,成长过程太顺利了,亲人对他们照顾得太全面太周到了,久而久之让他们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习惯于别人的关爱,别人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认为理所当然,严重缺乏感恩心理,更不会想到应该去关心和帮助别人。如此冷漠、自私,狭隘的性格,让人心痛,让人可悲,让人忧虑而无奈。可是,那个找不到感动滋味的孩子身上至少还有一点是可取的,那就是:诚实。他知道作文应该抒发真情实感,不能感动就无法下笔,所以宁可教白卷也不愿装腔作势、无病呻吟,这算不算是一个优点呢?我们不能简单的把这一现象归咎为孩子自身的过错,毕竟童言无忌,孩子的内心世界完全是依照外界环境构筑起来的,造成孩子不知感动为何物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家长、学校、社会,是不是都应该从自身剖析问题,查找症结呢?
其实,难以感动的,又岂止是孩子?感动,源于内心深处的触动、慨叹、敬仰和共鸣,是人们对于公正、清明的社会环境和善良、美好事物的的理想和渴望。在人们的惯性思维中,感动的诱因往往是在某些危急时刻和紧要关头,那些奋不顾身、大义凛然的英雄壮举触发的情不自禁的心灵震撼。那些值得感动的人物应该道德高尚、事迹突出、功勋卓著,能够永载史册的。但生活毕竟是真实而平淡的,柴米油盐、行动坐卧,单调乏味的轨迹,日复一日的重演,久而久之就显得琐碎和麻木,蓬勃的激情被岁月稀释,绚丽的华彩让现实蒙蔽,关于感动,也隐藏在内心深处最柔软最温暖的地方,久久的沉睡了。
近几年来央视举办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就是旨在呼吁社会弘扬正气,崇尚道德,开启人们心中对于真善美的讴歌和颂扬。那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凡人小事,当然不可能惊天动地,但他们朴实平和的笑容,亲切自然的话语,同样闪耀着至纯至美的人性光辉。我不想去历数那些上榜人物的先进事迹,却懂得了,在我们周围,在我们中间,同样有许多值得感动和敬仰的“无名英雄”。他们用朴素善良的道德标尺,兢兢业业的恪守着生命的至理格言,默默无闻的铺陈出自我的人生传记,把关于感动的内涵演绎得更加血肉丰满,淋漓尽致。
只要心中有爱,只要学会感恩,其实,感动就在身边。
版权声明:本文由sf123找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