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飘香时节

桂花飘香时节

山形散文2025-10-05 16:24:58
桂花飘香的时节,两年一度的徽州民俗文化节在黄山市如期举行。这虽然有“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成分,但也不失为一次文化沟通,学术交流的文化节。文化节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有徽州民间民俗表演,地方特色小吃
桂花飘香的时节,两年一度的徽州民俗文化节在黄山市如期举行。这虽然有“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成分,但也不失为一次文化沟通,学术交流的文化节。文化节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有徽州民间民俗表演,地方特色小吃等。最后几天,随团到了绩溪、婺源等地观光。
我等忝列其中,交往了不少朋友,特别碰到了著名的徽州文化知深学者王振忠老师。王振忠老师祖籍福建人,在他的博士论文中,他选择了徽州文化研究,从此并沉迷于此。“靠近了,就粘连上了,想脱身都难,徽州的文化太吸引人了”王振忠老师幽默着说。徽州古老而沉寂的文化怎么能让一个年轻的学者所倾注,其实王振忠老师也才四十有余,几乎跑遍了徽州地区的山山水水,九十年代,交通还不是很便捷,王老师为此吃了不少苦头。有耕耘就有收获,王老师学术著作颇丰,出版了好几部研究徽州文化的书籍,对推进徽州文化事业做出了贡献。由于兴趣使然,我也对徽州文化写了东西,对王振忠老师神交以往,这次真人相见,更是话语绵长。他对我这个名副其实的徽州人感觉不错。
徽俗最喜搭台看戏。特别是腊月至清明一段时间里,隆重的宗祠会祭、年终谢神、春祈社会等活动。在徽州,还能看到这样的戏台,但已经不是很多了。明清之际,徽剧一路北上,逐渐被纸醉金迷京城所覆盖、侵食,最后演化为京剧。原始的徽剧却在悄无声息的岁月中渐渐淡去,民间艺人也是毛麟凤角。解放初期,在一批文化工作者对频于失传的徽剧及时进行了挖掘和整理,找出了老艺人,恢复了部分传统剧目,专门成立了“徽剧团”。1994年,在黄山“旅游节”暨“徽州学”国际研讨会期间,一身地道的徽剧行头上演《水淹七军》,得到了专家的一致好评。但由于经济社会诱导,徽剧又面临着不少的困难,所幸,有一批坚守在文化战线的文艺工作者,他们拿着微薄的工资,奔走搜寻。作为研究徽州文化的王振忠老师,对活跃在文化基层默默无闻的文化工作者表示由衷的赞赏,称赞他们有资格称得上“人类物质文明保护者”。王振忠老师也对这些“人类物质文明保护者”当前面临种种困难表示理解,嘱咐地方官员要对文物保护对象分清轻重缓急,要舍得花钱去抢救。我在基层工作,知道有些事确实很憋气,一介书生,三尺微命,能做什么。有时口舌费干了,腿脚跑折了,没有人对一处颓废的破房子感兴趣。有时,真的好无助,好凄凉。人生在世,不过百年。现成的文物古迹不加整理保护,是要等我们的后代费劲的去考古,去猜想,那真是前对不起祖宗,后对不起子孙啊!活着就是做承上启下传播者!!!
对此,我和王振忠老师都有同感。好在王振忠老师也在奔走呼号,发表了许多文章进行呼吁。作为学者能做到这点就已经不容易了。我内心是无比的敬佩。
在我的家乡婺源,王振忠老师对当地在开发中谋发展,求生存的做发表示的肯定,许多古建筑、自然生态得到了很好的利用和保护,这都是中肯、值得探索的。
一路下来,舟车劳顿,但王振忠老师却兴致盎然,不时与我分享当年的学术考察时的情形。在庆源村的村口,有两棵巨大的桂花树,分别为金桂和银桂。树龄都在百年以上,树高十余米,胸径近一米,冠幅近半亩。每年的秋季,繁花似锦,飘香十里。王振忠老师还清晰地记得他第一次踏上徽州这块土地,但见烟树葱茏,掩映在栉比而立的黛瓦粉墙,将徽州民居衬托在山光水色之中,呈现出一派清新野逸的田园风光,如同一幅秀丽画卷。如今,这瓦蓝的天空下的徽州,秋实累累,稻菽飘香。如同这华桂般的芳菲,久久的不忍离去——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