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教育中的人性

呼唤教育中的人性

刁劣杂文2025-11-12 12:59:08
期末考试将至,每天中午和下午放学后,一连串学生在办公室排队打电话给家长——留堂补习,通知家长送饭或约好多少点来接。连续几天中午1:30过,我碰到一个学生缩在一个角落吃午饭,每当我望着他想跟他说话时,他
期末考试将至,每天中午和下午放学后,一连串学生在办公室排队打电话给家长——留堂补习,通知家长送饭或约好多少点来接。连续几天中午1:30过,我碰到一个学生缩在一个角落吃午饭,每当我望着他想跟他说话时,他总是自卑地把头低下,把目光埋在保温瓶里的饭菜中,留下百感交集的我站立在他跟前,尴尬地不知是离开还是蹲下来安慰他好。
教育,在人们的观念中是何等神圣伟大,又是何等纯洁无私。在教育战线上滚爬了近10年的我,百味俱全的感受逐渐变得如同嚼蜡,也许这蜡中下了麻醉药,整个身心变得麻木了。这也好,看透了,如果放不下,倒不如麻木的好。偶尔清醒的时候会自问:教育是什么?教育不是要传到授业解惑吗?不是要引导孩子建立自信开朗的人生吗?怎么愈来愈觉得教育不像是在教育,而更像在进行知识培训?噢,都不对,确切的讲教育就是在生产产品,老师是机器,不断地生产,交货前(考试前)要拼命赶货,一旦发现产品不合格,就要额外加班返工了(留堂补习),如果碰到质量检查验收(上级评估),更得加班加点查漏补缺了。同一批产品,力求做到优质,稍微欠缺那么一点点可以,但无论如何也得合格,而且大体上是一样的,不能有特别,不能有自己的个性。
我真疑惑,普及9年义务教育,提高合格率本意是好的,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他们更多的关爱,让他们也自信乐观起来。可是,现实中是如此吗?我们需要合格的人还是合格的卷面分数呀?考试不及格就被标签为这个学生各方面都不及格,合理吗?学生是有感情、有思想的人,能等同于无血无肉无感觉的商品吗?为了提高合格率,各学校狠抓“差生”不放,各科老师狠抓“差生”不放,家有“劣孩”的父母更是狠抓“差生”不放。学校累,老师累,家长累,学生更是累到身心俱创。恐怕最终“差生”变得更差(成绩和心理健康都差),而一些本来有特长、有天赋的学生却被普通化了——老师都抓“差生”去了,哪来时间挖掘有特别资质的学生?
心理学研究表明:智商正常人占85-90%,剩下的5%是智商超常的,5%是低于正常的。对于学习本来有潜力的“差生”,我们可以引导他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改良自己的学习方法,经过努力,这“差生”很可能成为“优生”;对于本质里学习不行,对学习毫无兴趣的学生,我们为什么偏要软磨硬磨,非要把他们最后的自尊都消耗掉呢?与其让他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倒不如引导他们学习一些求生技能,让他们快快乐乐地度过童年。
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应该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主见,有自己的感情,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他们需要人性化的教育,需要被尊重,需要被理解,而不需要机械的知识培训,更不需要像产品一样被搬到机器上搓弄造型。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