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拳养生堂开辟长治武学新境界
时逢周末,几个朋友相聚。其中一个朋友提议:“我带你们去一处高雅之所,如何?”大家都持怀疑态度,喧嚣的闹市中有这样的地方吗?“去了你们就知道了!”经大家同意后,朋友将我们带到毗邻北郊公园的市园林处家属院
时逢周末,几个朋友相聚。其中一个朋友提议:“我带你们去一处高雅之所,如何?”大家都持怀疑态度,喧嚣的闹市中有这样的地方吗?“去了你们就知道了!”经大家同意后,朋友将我们带到毗邻北郊公园的市园林处家属院一个幽静的单元房。一进门,大家便被意拳养生技击堂的大幅题字所吸引。我悄悄对朋友说,这不就是一个武馆吗?朋友道:“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笔者环视四周,但见墙壁上挂满了有关意拳流派、意拳名家的介绍,并有文化界名人的墨宝以及文化界名人与意拳师傅的合影等。军旅书法家茌良芹手书“意达脏腑”灵动飘逸,狂放不羁;书法家李宝琦题词“自然之道,生命之道;顺其自然,自然而然”清新圆润,挥洒自如;书法家冯俊琪挥毫“厚德载物”古朴端庄,遒劲有力……在一幅幅字画的点缀下,整个房屋充满书香之气,不象是一个武馆,倒更象是一处文人雅士的居所。
意拳养生技击堂主人热情地将我们让进客厅,给我们演示了独到的功夫茶艺。众人一边饮茶,一边闲聊。主人介绍说:“意拳养生堂诚交社会各界朋友,探讨中华武术,研习中华文化,为意拳发展加油助力。我认为,文化与武学是相通的,练武之人也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不断攀登武学新高峰。”接着,人们谈到茶道。堂主说,饮茶的过程就如品味人生,起初略感苦涩,慢慢感到甘甜,最后则平淡无味。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开始经历各种困顿,为功名利禄所累,修养、历练达到一定境界后,方知平平淡淡才是真。
堂主一席话,让笔者对人生之道有了更深的感悟。只要是文化,终究会和做人联系在一起。武术亦如此。武术讲求武德,没有德性的人,即使武功再高,也为人们所不齿。同样,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作支撑,就不能有超乎常人的体悟,习武者无异于莽夫,只有匹夫之勇。在文化面前,文与武殊途同归。正直的文人也有武道精神,甚至比练武者尤甚,如徐悲鸿、鲁迅先生等,铮铮铁骨,侠义豪气,令敌胆寒。武术大师也有文人的儒雅之气,如一代宗师霍元甲、南北大侠杜心武等不但以非凡的武功名闻于世,而且以浩然之气著于四海。孔子曰,文武缺一,岂道乎?意在提倡文武兼修。国画大师李苦禅说,文极而武,武极而文,意即文人的极至是达到象武人一样的气质,武人的极至是达到象文人一样的淡泊文静,所谓“静则书生,动则猛龙”是也。
据了解,意拳是我国众多武术流派中的一个新型拳种。意拳又名大成拳,是在形意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强调以意念引导动作,故名意拳,为近代武圣王芗斋于上世纪20年代所创。王芗斋游历大江南北,遍访武林同道,前后20余年专心研究拳理,在形意拳的基础上吸取各家之长自创集养生与技击于一体的中国实战拳学——意拳。新中国成立后,意拳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并传播到香港、日本、东南亚以及英、美、意、澳、荷等国家和地区。意拳主要在上世纪80年代传入我市,目前已得到一定的推广。特别在去年11月长治市意拳协会成立后,在有关领导和部门的关怀支持下,意拳运动和意拳文化发展迅速:2007年3月,市意拳协会组团赴京参加“纪念意拳宗师姚宗勋诞辰100周年大会”,以精湛的技艺亮相京城,获得中外同道好评;2007年5月,积极参与我市“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活动,激发了广大市民学习意拳的兴趣;2007年8月,市意拳协会代表市体育局参加“山西省首届国际传统武术邀请赛”,夺得一金二银的好成绩,引起国内外武术界的关注。
世界各国的体育运动和中华武术的发展实践证明,武术运动及武术文化要想进一步发扬光大,必须走产业化发展之路和为人民服务之路。实业兴武,势在必行。正是在这种大背景和大形势下,意拳养生技击堂应运而生了。据介绍,之所以选择园林处家属院作为武馆地址,是想利用该处和北郊公园相邻的地理位置优势,使意拳爱好者不受天气变化影响,开展全天候的练习。如天气晴好时,在公园练习;遇到风雨等恶劣天气,就转入室内练习。值得一提的是,意拳养生技击堂并非单纯教人们习武,而是在创建立之初,就注意引进文化元素,提升学武之人的文化修养,使习武者在实践中悟出武学真谛。为此,意拳养生技击堂特聘原副市长常反堂,原市公安局副局长、诗人刘金山,长治学院中文系主任李仁和,三晋著名文化学者冯潞等政界和文化界人士为顾问,并将吸呐更多的社会各界人士尤其是文化界人士加盟,为意拳发展出谋策划。
由于文化元素的介入,各界人士的加盟,我们有理由相信,意拳运动乃至我市的武术运动会发展得更快更好。
得一闲暇,到意拳养生技击堂小坐,切磋武功技艺,品味传统文化,领悟人生之道,增长阅历见识,结交各界朋友,不亦乐乎?
版权声明:本文由sf123找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