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江三鼎甲

连江三鼎甲

瞥覩杂文2025-04-17 18:05:45
“三鼎甲”指古代中国科举制度中,殿试中进士第一、二、三名(状元、榜眼、探花)的合称,又称“三甲”。一鼎有三足,一甲共三名,故称。福建省连江县素称“海滨邹鲁”,物华天宝,地灵人杰。宋、明、清三朝,连江历
“三鼎甲”指古代中国科举制度中,殿试中进士第一、二、三名(状元、榜眼、探花)的合称,又称“三甲”。一鼎有三足,一甲共三名,故称。
福建省连江县素称“海滨邹鲁”,物华天宝,地灵人杰。宋、明、清三朝,连江历史上先后出了三位出色的科举甲榜人物,他们是:南宋郑鉴,淳熙元年(1174年)以太学上舍生参加廷试名列榜首(两优释褐状元);明初赵恢,宣德八年(1433年)廷试第一甲第二名(榜眼);清初胡绍峄,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辛卯恩科第一甲第三名(探花),志称“连江三鼎甲”。
郑鉴(1145~1182年),字自明,号植斋,连江县透堡东导村(今透堡镇塘里村)人。南宋著名爱国孤臣郑思肖就是他的玄侄孙。
他自幼资质卓异,家学渊博,早年就涉览家藏经史,常以天下为己任。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以学行兼优,补太学上舍生,时年25岁。淳熙元年(1174),刚好而立之年的郑鉴,应礼部会试及殿试两优释褐(注1),名列前茅,成为连江历史上唯一的状元。据《八闽通志》和乾隆版《连江县志》载,此年,礼部拨库银若干两准其在故乡透堡兴建状元坊,以示恩荣。
郑鉴步入仕途后,在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曾任承务郎、国子正、太子侍讲等职,嗣入朝对策称旨。引见之日,孝宗皇帝对参知政事龚茂良说“郑鉴议论甚切。”遂调试馆职。他任职期间,刚正不阿,议论切直,针砭时弊,独抒主见。他在《论近习劄子》中,深刻揭露近习(皇帝亲信)各自结党营私,封官许愿,阳奉阴违,人事贤否是非瞀乱,刑罚不公,致“君命以近习而废,国威以近习而损,主权以近习而分,边将以近习而轻,士气以近习而阻,军政以近习而坏,人情以近习而骇,礼法以近习而亡”等弊端,深得孝宗赏识,遂授校书郎,后迁著作郎,兼文史院官。然而他终因持正嫉邪,招致奸党的嫌忌。外戚奸臣韩侂胄对其尤为厌恨,勾结内倖,暗中加以排斥(那时韩尚未官居宰相),郑鉴遂多次请求外调,竟出知台州。陛辞之际,他又数上密封奏章,劝谏孝宗勿耽于蹴鞠娱乐而荒废朝政,莫再疲于狩猎而频历危险。孝宗览奏“称善”,太子(光宗赵惇)亦说“前后议论无如鉴(郑鉴)之切直者”。就任台州不久,郑因难以施展其继续在朝献策报国的志愿,终日忧郁寡欢,积劳成疾,竟于淳熙九年(1182年)病卒于任所,年仅38岁,殊堪痛惜。
郑鉴文学造诣颇深,诗文皆佳,惟因英年早逝,生前所著文稿仅有《周易注》一部较为完整,其余均未成集。
郑鉴在其故乡透堡建有状元坊、状元街、状元井等,坊已圮,今街、井遗迹尚存,街为石板铺砌,现大部分改建为水泥路,井在岭兜自然村。此外,还有郑的祖宅、别墅及墓葬地。宅在东导村(今透堡镇塘里村岭兜)龟鱼山麓,东里别墅为其幼年读书处,墓在安德里报慈寺后(今透堡镇塘里村财岭山上)。
赵恢(1397~1457年),字汝弘,号文峰,连江县郊江南铺(今江南乡江南村)人。生于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其父名道应,好读书,敦士行,母郑氏,生恢4岁,便告弃养。继母陈氏待其冷薄,幸姑母奉祖母阮氏之命,回转娘家,精心护育,教导有方,终成大器。
他自幼聪颖好学,十一岁随前辈孙明远习古文辞,在良师循循善诱下,学识与日俱增。永乐十八年(1420年)年仅24岁的赵恢即中乡举。宣德八年(1433年)赴京会试,成绩优异。在殿试制问“羲禹河洛象数”时,条对详明,颇有创见,擢置一甲第二名,授翰林院编修。旧传,初拟状元,然而明朝科举取士,在姓氏上忌讳甚多。阅卷官以“恢”为“灰心”二字合成,抑之,遂改为第二名榜眼。
正统元年(1436年),他被提为侍读,充经筵讲官,为皇帝讲解经传史鉴。进讲时对于忠邪治忽关键问题,反复陈说,深得皇上器重。正统十三年(1448年),京城会试分开考场,皇帝诏以历科衡文有戾,特旨命其厘正文体,革除浮华,崇尚求实精神,使文风得以恢复正轨。景泰三年(1452年),奉命册封祭告南海神,事毕还朝。此年主管南闱考试,所拔多才俊。此间,他顺道归里探亲,并建家庙,附祀姑母于别室,一时传为美谈。不久,晋右春坊庶子(太子侍从官)兼侍读,纂修国史。后以疾告归故里。天顺元年(1457年)季春病终,享年61岁。其墓在新安里(今属江南乡魁岐村)南宫垅。赵恢生于牛年(洪武三十年丁丑),登甲于牛年(宣德八年癸丑),殁于牛年(天顺元年丁丑),刚好度过六十年一甲子的生涯,可谓“三奇”。
赵恢才德兼优,擅于文史和诗词,堪称一代硕儒,文史学家,著有《国史拾遗》八卷、《厘正集》六卷和《出使录》等。
胡绍峄(1709~1798年),字定邹,号鲁山。连江县儒阳(今江南乡儒洋村)人,生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绍峄因其先世迁自山东峄县(今并入枣庄市,设峄城区),故名、号均从祖籍,以表追先之意。他为人朴实厚道,勤学不懈,青年入学后,屡试乡闱不第,仍耐守寒窗,励志攻读。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才中举人,翌年春试捷京闱恩科,考中进士,列甲榜第三名,成为连江历史上唯一的探花郎。此时他已是年过花甲的白头翁了。赴春宫宴时,同庚多属青壮,见其两鬓如霜,面皱齿缺,老态龙钟,争相揶揄,往他头上簪花取乐。而他倒也随缘不愠,且与众同欢,恍若刘姥姥初进大观园,憨态可掬。宴罢他曾赋诗自嘲:“宴罢琼林(注2)景物奢,红绫饼(注3)不碍残牙。座中多少人如玉,争向樽前笑插花。”引见之日,高宗皇帝以其年老,不堪担任繁重事务,起用为教授,委任泉州府学,他欣然领命赴任。在泉州府学任上,他勤于为当地生员传经授史,诲人不倦,深得秀才们敬仰和赞誉。致士返乡后,他村居静养,安度晚年。他一生经历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朝,而当年琼林宴上争向他取乐的青壮同寅们亦已老丑或先已作古。嘉庆三年(1798年),绍峄病逝故里,享寿90岁,葬于家乡儒洋山丘上。
这三位人物中,以郑鉴年纪最轻,登甲时30岁,赵恢登甲时37岁,而胡绍峄登甲时年已70岁,可谓“中、壮、老”三合。有趣的是,他们的生肖都属牛,郑鉴生于南宋绍兴十五年乙丑(1145年),赵恢生于明洪武三十年丁丑(1397年),胡绍峄生于清康熙四十八年己丑(17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