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白菜多少钱一颗
今早去超市遛弯儿,看到好多人都在抢购大白菜,还听到超市的管理人员再喊,要有秩序点儿,这几天大白菜的价格不变。一问才知道,买的大白菜不论斤了,论棵:5毛钱一棵。不知道为什么,听到了这个价格,脑子里很怪异
今早去超市遛弯儿,看到好多人都在抢购大白菜,还听到超市的管理人员再喊,要有秩序点儿,这几天大白菜的价格不变。一问才知道,买的大白菜不论斤了,论棵:5毛钱一棵。不知道为什么,听到了这个价格,脑子里很怪异的首先冒出来的是朱自清的一篇短文:《生命的价格――七毛钱》,那个房东以七毛钱的价格,买来了一个五岁的小女孩儿。我当时读到这篇作文的时候,就慨叹生命的不值钱,七毛钱竟能换取一条生命。当然这个小女孩儿的命运与这可大白菜无关,纯粹是思维的过度延伸所致。
其次冒出来的是我亲眼见到过的一个画面,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很小的我跟随父亲去一个农村集市做社会调查,我看到那里卖鸡蛋的农民,不是论斤买、也不是论个买,而是论堆买。但见鸡蛋被分成了大小不等的好几堆,每堆有每堆的价钱,你看好了那一堆,付完钱就是你的了。惟其反常,所以记得很牢固,但这显然与这些大白菜也没有关系。
在经济学之中,关于三农问题,有这样一种观点:农民的农业就业越充分,农业投资越多,农业的供给能力越强,农民越丰收,农民的市场谈判能力就越差,农产品的价格就越是会下滑,农民的收入就越是不好,期自身处境也就越来越不好。这看起来与人们的一般认识存在差距,但又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你必须去正视的现实。
一种农产品的大丰收,给了中间环节的商人以更大的寻租空间,他会从与农民的谈判中攫取更大的利益,它会刻薄的压价;而对于有些产品,农民们是无法承担得起时间耗费下去的成本的,比如大白菜,天气一冷,如果没有一个合适的去处,就会在地里冻坏烂掉。去年河南一个地区的上亿斤烂掉在地里,运不出去,就是一个惨痛的例子。
现代的农民们在面临着两个问题:一个是自身收入的缓慢增长,一个是支出压力的快速增长。这种严重的不对称、不协调,集中表现在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远远低于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这就是说,在市场有限的情况下,微观的东西越有效率,宏观的东西就会越发的糟糕。对于已经形成规模效益的地区来说,的确是做到了种的越多销路越好的效果;但对于没有这种能力的闲散农户来说就无法达到这种效果。
举一个例子。比如一个地区在荒山上种枸杞,尝到了甜头,于是政府支持,扩大了种植面积,形成可规模,产生了规模经济效益。它生产的枸杞除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外,同时可以满足其他地区比它人口多出数十倍甚至数百倍、上千倍的人的需求。毫无疑问,它这个地区的农民的收入会大增。但同时也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其他地区的农民生产枸杞的空间被它大大的压缩了,也就是说,这些地区的农民挤占了其他地区农民有可能靠枸杞致富的机会。那么这些地区农民的枸杞就会买不出去、买不了好价钱,因为外面的市场已经被形成规模效益的那个地区占有了,他们自身的零散性很本无法形成市场的冲击力。
在回到开头的那些大白菜,那个价格是超市里的价格,超市是要赚钱的,你可以想象到菜农卖给超市的价钱会是怎么样的一个价位,任何人也不敢再算了。
改革开放的二十年间,农民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的很好了;但毫无疑问,农民的相对收入在逐年的降低,他们早就失去了自己的主体性地位,按照一位经济学家的说法(农民)“人生意义的生产被打碎了,生活的风险极大的增加了。”因此当务之急,如何维护农民的最基本利益,保持农村的稳定,抚平农民的不满情绪,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版权声明:本文由sf123找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