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清官场的百丑图
什么是杂文?按照瞿秋白的说法,“杂文是文艺性的政论”,既是政论,写杂文涉及官场就难以避免。我是个杂文作者,可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我很少有机会接触官场,这不能不说是制约写作的一个“瓶颈”。前几天逛书店,
什么是杂文?按照瞿秋白的说法,“杂文是文艺性的政论”,既是政论,写杂文涉及官场就难以避免。我是个杂文作者,可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我很少有机会接触官场,这不能不说是制约写作的一个“瓶颈”。前几天逛书店,看到书架上有一本古典小说——《官场现形记》,于是我就买回来,认认真真读了一遍。这是一本批判性小说,被鲁迅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着眼点既是批判,内容就当然是描写官场丑态。书中刻画的那些官员,贪污受贿、坑蒙拐骗、尔虞我诈、互相构陷,简直是无恶不作,作者李宝嘉在书的最后竟用“妖魔鬼怪,一齐都有”来形容当时的官场景象,晚清官场之腐败黑暗,令人触目惊心。
但官场有官场的命题,写官场,你是歌颂也好,谴责也罢,这些命题都难以绕开,《官场现形记》也是如此。
第一个命题是当官为什么。陕西朝邑县赵氏家族的赵温考取了举人,另一严氏家族的严必开眼热,就想让儿子老三也去考,可老三对此不感兴趣,他问教书先生王仁:“中了举人有什么好处呢?”王仁回答:“中举之后,就有官做,做了官,就有钱赚,还可以坐堂打人,出起门来,开锣喝道。阿唷唷!这些好处,不做官哪里来呢?”王仁这段话,一语道破了封建社会为官的目的,一是聚钱敛财,发家致富,二是显贵逞威,欺压百姓。所谓“官场现形”,基本是围绕这两个目的展开的。小说中的官员为发财,手段用尽,有大肆卖官的,有贪污工程款的,有借为政府采购之机大吃回扣的,有一个外号叫三荷包的小吏,卖官后为分赃不均竟和亲哥哥大打出手,真是丑态尽出,原形毕露。对百姓疾苦,这些官员则是不闻不问,甚至草菅人命,渎职枉法,市井闾巷无不痛恨。
第二个命题是当官应该做什么。中国的老百姓习惯把官员称为“父母官”,称谓简单,道理却是深刻的。既尊你为父母,父母对子女应该怎样呢?当然是百般呵护,尽心抚育,一句话,当官就要为人民服务,这是符合民主政治的理念的。《官场现形记》里的官员却不是这样,他们没有一个实实在在为百姓做事,所作所为无非都是围绕自己私利转圈而已。某道台大搞形象工程,不许手下官员穿新衣服,不许亲属坐轿子,甚至别人喝茶水他都指责浪费茶叶,自己更是穿得如叫花子一般,以假廉政来骗取上司的信任,背地里呢,却大捞特捞,为官几年,敛财竟高达几百万两白银。某统领带兵打仗,一上路就先包“小姐”,还和另一官员争风吃醋,互相谩骂,官威官德丧失净尽。还有为升官而大肆行贿,甚至把老婆送给上司的,有以各种手段挪用公款的,有官匪勾结,黑白两道,大肆欺压无辜百姓的,真是群丑跳梁,鼠辈横行,活生生地勾画出了一幅封建官场的百丑图。
第三个命题是身后应该留什么。为官者,再权倾一时,也有退位之期,因此,身后应该留什么就是一个必然要思考的问题。按照《官场现形记》里那些官员的做派,身后能够留什么我们不难想象——老百姓的骂声,这是必然的。当然,这些官员是讲实惠的,骂不骂那是别人的事,自己则主要是留够保证退位后能继续过骄奢淫逸生活的钱,否则大捞特捞又干什么?也有心地“善良”些的,想为子女留东西,留买官的钱,留发财的钱,自己并不贪图什么,这样的官员还能为别人着想,品德真算是“高尚”呢!
中国的封建社会有个特点,那就是每个朝代在一开始政治都相对清明,越往后官员则越腐败,最后使这个朝代走向灭亡。这实际上是封建政治体制所必然要表现出来的一种规律,在一个缺乏民主的社会,在一个蔑视法治的社会,政治的腐败是不可避免的。清朝末年,风雨飘摇,封建统治岌岌可危,从《官场现形记》里那些官员的丑恶表演中,我们能不嗅出一个腐朽社会行将崩溃的气息么?
版权声明:本文由sf123找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