箍匠
沔阳的箍匠,是加工制作木质容器的工匠。因箍匠制作的木器具多为圆形,故亦称这一工匠为圆匠。箍匠是木匠的分支,专门做木盆、木桶等家用木器。早年间家里有洗澡的木盆,洗脚的脚盆,洗菜淘米的水挽子,种地用的粪桶
沔阳的箍匠,是加工制作木质容器的工匠。因箍匠制作的木器具多为圆形,故亦称这一工匠为圆匠。箍匠是木匠的分支,专门做木盆、木桶等家用木器。早年间家里有洗澡的木盆,洗脚的脚盆,洗菜淘米的水挽子,种地用的粪桶、浇瓢等都是木制的。箍匠主要有大刨子、锯、榔头、斧头等工具。箍匠的刨子特别大,约有八十厘米长二十厘米宽,像一条长条凳。更奇怪的是,这刨子为了省力只装两条腿,一头高来一头低,而且刨字的口是朝上的。木器材料选用吸水性强的杉木。打的箍是用竹篾编制的,也有用铁丝和铁片的。箍匠操作时,将大刨子反置,把木头放在刨子上去刨,刨成的木板一头宽一头窄,较窄的一头有一条放底板的槽沟,木板用竹销或铁销连接,连接时,先在刨好的板子上钻孔,把销钉贯进孔里,镶紧成形;然后放一整块的底板。木器的形状做成后就是加箍,先用一个过渡性质的箍,再用正式的箍。舞动木榔头摧紧箍,箍木器的箍是从底面小口放进去的,然后用一根四方的木头顶着箍慢慢往下摧。因为越往下摧,木器体越大,故越摧越紧,箍木器的道理便是如此。然后用圆弧刨修整圆面。最后由东家把木器涂上桐油或油漆,刷过白桐油或黑桐油的木器要晾晒干后,再刷一遍新油。几遍油以后,就滴水不漏了。这样才能经久耐用。
在没有塑料桶之前,沔阳人用的大多是木制品。这些木制品不仅笨重,时间用久了而且容易断销散板。那么坏了怎么办呢?只要听见远处传来一声“箍水桶喽”的喊叫,你就可以顺着喊声找上箍匠师傅来修理。
箍匠手艺是个细活,制作的木器非一时半会可以完工。所以走街串巷的不多,一般有固定的制作场所。箍匠们有师傅亲传的一套计算方法,不同直径的器具用多少块壁板,多少块底板都有讲究。在科技不发达的年代,能够准确的掌握分寸确实不简单。不知道他们是如何计算的。而且加箍后基本不漏水,箍匠的高超手艺令人刮目相看。
走街串巷的箍匠,他们多以修理,箍小件为主。木器用久了会有漏水的情形。小漏可以用收紧箍圈,换板子,用油石灰泥等办法来解决。他们一般不做大的修理,上了年头的板子腐朽了,修起来既麻烦,又费工。散板的木器根本斗不团圆。
在村里,我见到过箍匠制作木水桶,一个水桶看似简单,但实际上要经过刨板、钻孔、拼接、套箍等10多道工序。水桶箍好后,放水浸一会,因为水会使木板发胀,这样桶就不会漏水了。完工时,主人还要倒水试验一番,确定不漏水才付工钱,否则就要返工。
上世纪末,由于塑料五金及铝制品等替代商品的冲击,箍匠的利润越来越薄,年轻人纷纷改行,现在这个行业已快要消失了。吃水有自来水,洗澡有热水器,谁家还用那些老木器,记得我家最后退出使用的洗脚盆,一直用到九十年代初。宁静的村庄再也听不到箍匠刨木板那“哧、哧”的声音响了……
版权声明:本文由sf123找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正在消失的企业:青岛印刷厂
下一篇:闲花淡淡春之六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