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乱弹:谁酿成了玄武门之变

读史乱弹:谁酿成了玄武门之变

更号杂文2025-04-04 04:02:12
公元626年6月4日,从隋末群雄争斗中脱颖而出的大唐王朝迎来了立国以来的第九个夏天。黎明时分,天尚未亮,东方刚有一丝浅浅的鱼肚白。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并辔而来,宫城的北门玄武门已经在晨雾中遥遥在望。
公元626年6月4日,从隋末群雄争斗中脱颖而出的大唐王朝迎来了立国以来的第九个夏天。
黎明时分,天尚未亮,东方刚有一丝浅浅的鱼肚白。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并辔而来,宫城的北门玄武门已经在晨雾中遥遥在望。
一切看起来都那么正常,连拂面而来的轻风也依旧如水般清凉,显得这个初夏的清晨更加宜人。
玄武门越来越近,李建成越来越觉得空气中透射出丝丝凉意,不,不是凉意是寒意!
走,回去!他猛然勒转马头,同时招呼李元吉立刻退回。
来不及了!不知从哪里陡然间冒出无数甲士,全副武装,杀气腾腾。为首一人在马上大叫:“太子、齐王,哪里去?”
正是死对头秦王李世民!
李元吉并不答话,而是摘下弓箭弯弓射去,匆忙之中,却三发不中。还是久经战阵的李世民沉着稳定,他盘马弯弓,一箭射出,目标不是李元吉,而是最主要的敌人、自己的长兄太子李建成。箭头撕裂空气,带着风声,瞬间穿过李建成的咽喉,李建成应弦而倒,当场毙命。紧接着,李元吉也被尉迟恭射死于马下。
这就是以兄弟相残而名垂历史的玄武门之变。
三天后,唐高祖李渊宣布立秦王李世民为太子,国家大事,一律由太子处理。这年八月,唐高祖被迫让位,自称太上皇。李世民当了皇帝,就是唐太宗。第二年,改年号为贞观。
对于这场政变的来龙去脉、是非曲直,历史学家们已经有了种种说法,就不再赘述了。我想说的是,谁最终酿成了这一场手足相残的政变,谁幕后导演了这一出惊心动魄的决斗?
是他们的父亲,唐高祖李渊!
立储,历来是封建王朝最为敏感、最为重要的头等大事,可是,李渊却采取了一种毫不负责、甚至是有意挑起争斗,而自己隔岸观火的态度。
一、立长不立功
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本是一母同胞的三兄弟,他们的母亲都是李渊的原配窦氏。李渊建立唐朝后,按照封建宗法,立嫡长子建成为太子,同时封次子世民为秦王,四子元吉为齐王。
若在平常,这自然无话可说。可是放在当时环境下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谁都知道,唐朝的天下是谁打下来的?是次子李世民。当初,正是弓马娴熟、韬略过人的李世民力劝其父李渊起兵,并在长期的战争中直接统帅唐军征战南北,消灭了瓦岗军、王士充、窦建德等隋末群雄,可以说,唐朝的建立,李世民的功劳最大,其他人是难以望其项背的。
李渊按照立嫡长子的常规立建成为太子,是一种墨守成规、不负责任的做法。其实,在封建立储的规则里,除了立嫡、立长外,还有立贤、立功之说,特别是立功的观念是非常明确的,这也就是触龙说赵太后的最重要的理由。是呀,不是你打的江山,你怎么坐得稳?政治,生来就是弱肉强食,强者为王的游戏。
立了李建成,让打下这江山的李世民何以自处,何以接受?就算李世民能够忍了,他手下的将领和军队怎么能够接受?要知道,唐朝的军队都是李世民一手带出来的呀。立了李建成,同时也搅浑了李建成原本可以平静的争位之心,从此,他为了保住储位,自然处心积虑要对付自己的二弟李世民。因为,他知道,这位子本来是李世民的,要想保住,就只有干掉李世民。如果立李世民为太子,既是众望所归,而且李建成也可以接受,因为他也知道这江山本就是他二弟打下来的。可是,李渊不知是故意漠视了这一点,还是以为战争快要结束,武功已经不足为长,或者是李世民屡建战功,功高震主,这历来都是做人臣的大忌,即使父子骨肉至亲也不例外。总之,正是李渊选择了立李建成为太子,才开启了三子相残的潘多拉魔盒。
在这一点上,他的后代唐睿宗李旦就做得好得多。唐睿宗即位之初,也是立长子李成器为太子。可是李隆基在辅佐睿宗打败政敌韦后和太平公主中立下了大功,也掌握了军队。李成器因而坚决不当太子,请求立李隆基为储君,唐睿宗李旦也乐于接受。于是父子相安,兄弟相安。李隆基开创了不亚于贞观之治的开元盛世,而李成器也安享富贵尊荣。
二、一山而容二虎
退一步讲,既然立了建成为太子,就应该全力支持他,帮他稳定原本很浅的地位和根基,抑制其他可能觊觎大位的势力发展。李渊是怎么做的呢?
他一方面立了建成为太子,另一方面对本该立为太子且功劳显赫手握重兵的次子李世民又毫不抑制,而且还封他为秦王。诸位不要小看了这个秦王,这个“秦”字可是关中的代称,而关中正是大唐的都城所在,统治中心所在,这分明是对李世民的一种鼓励和暗示,对李建成的一种刺激和嘲笑,这简直就是惟恐这两个儿子不杀不闹。
在立建成为太子的同时,唐高祖又特任命李世民为天策上将,位在诸王之上,并兼司徒、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差不多总辖朝政。还诏令在秦王府中设置官属。而李世民正是以此名义,在府中开置文学馆,延揽四方文学之士,礼遇甚隆,这些人都成了李世民的谋臣策士。此外,李世民南征北讨,逐渐在天策府中网罗了不少勇将猛士。拥有了如此众多的谋士与勇将,其周围自然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政治集团,直接威胁到太子建成。进而促使李建成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确保未来皇位的继承,就联合因同样有政治野心而对李世民不满的齐王元吉,采取曲意联络唐高祖的妃嫔以为内助、加强自己的军力、收买李世民的部下等策略来强化自己并削弱李世民的势力,甚至发展到在李世民饮酒时在酒中下毒的地步。
也许李渊是想两个儿子都不亏待,可是皇帝的位子只有一个,一山不容二虎。也许他想利用二子互相牵制,自己居中调度,稳居皇位,可事实是二虎在他的纵容和鼓励下越斗越凶,最后兵刃相向,连带着把李渊也赶下了皇位。
三、优柔寡断,举棋不定
在玄武门之变前,李渊的三个儿子分成两个阵营已经恶斗了很久,多次出现严重危机,可是李渊优柔寡断,对于如何处理举棋不定,最后听之任之,坐看儿子们展开生死决斗。
如果李渊立了李世民为太子,如果在立了李建成后,坚决裁抑李世民的势力,如果在双方恶斗的过程中能够适时干预并制止,也许,就不会发生玄武门之变这样血腥的手足相残了。
有鉴于此,我只能随意猜测,也许李渊是故意这么做,因为他要为整个大唐帝国负责,他要挑一个最强的强者来继承他来之不易的江山,那么,准备一个平台,鼓励所有有资格的人尽其所能,进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