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唱千古的词牌《沁园春》

传唱千古的词牌《沁园春》

驰奔杂文2025-04-01 17:38:45
在没有讲解《沁园春》词牌之前先讲一个很多人熟悉的故事: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在东汉时期,汉明帝刘庄为自己的女儿沁水公主在沁水县(属河内郡沁河北岸)修建了一座园林,就是历史上说的沁水公主园,简称沁园。
在没有讲解《沁园春》词牌之前先讲一个很多人熟悉的故事: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在东汉时期,汉明帝刘庄为自己的女儿沁水公主在沁水县(属河内郡沁河北岸)修建了一座园林,就是历史上说的沁水公主园,简称沁园。
谁知到了汉明帝的儿子汉章帝时,却发生了变故。原来大将军窦宪的妹妹被册封为皇后。窦宪倚仗自己是当朝国舅,横行不法,大肆兼并土地,并且看中了风景幽雅的沁园。于是,通过一些不可告人的手段低价强买下了沁园。
后来章帝知道了窦宪强夺沁园的事情后,极为震怒,召来窦宪严厉斥责说:“现在连皇室尊贵的公主的田园你都强占,那么一般老百姓的田产还用说吗!。”窦宪知道自己犯下了朝廷的忌讳,内心非常害怕,通过当皇后的妹妹百般求情,才得以活命。不过沁园归还了沁水公主。
后人为了作诗讽咏这件事,乐工创制成《沁园春》曲调,这便是词牌“沁园春”的来历。后来,“沁园春”也用来泛指公主的园林。
又说《沁园春》词牌调创始于初唐,《沁园春》是古调,作者极盛,其名最显。本调又名《寿星明》、《东山》、《洞庭春色》等。是双调114字,前阕4平韵,后阕5平韵,一韵到底,前阕四五句,六七句、八九句,后阕三四句,五六句,七八句均要求对仗,且为扇子对。有领子,四个五字句,都是上一下四句法。
它的词谱为:⊙◇□□,⊙⊙⊙⊙,⊙⊙⊙■。◇⊙□⊙◇,⊙□⊙◇;⊙□⊙◇,⊙◇□■。⊙◇□□,⊙□⊙◇,⊙◇□□⊙◇■。⊙□◇,⊙⊙□⊙◇,⊙◇□■。⊙□⊙◇□■。⊙⊙◇⊙□⊙◇■。◇⊙□⊙◇,⊙□⊙◇;⊙□⊙◇,⊙◇□■。⊙◇□□,⊙□⊙◇,⊙◇□□⊙◇■。⊙⊙◇,◇⊙□⊙◇,⊙◇□■。 (下片换头句亦可作□■,⊙◇□■)。⊙表示可平可仄,□表示平声,◇表示仄声,■表示平韵。
《沁园春》为平声韵,一般押平声韵的词牌发音洪亮,宜抒发豪壮的心胸,在声情方面来说,相对平缓,更适宜表达深邃、悠远,豪壮、温婉、悱恻的思想感情。
初步了解与掌握了《沁园春》词牌的来历、词谱的用韵、平仄与对仗后,试着来浅析毛泽东的一首代表作《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此词作于1936年2月初,这是毛泽东同志诗词中最广为人知的一首。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公诸于世,立即在全国上下引起轰动,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件盛事。
开篇“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三句,起笔就很有气势。“千里冰封”在视觉上给人以纵深空间,“万里雪飘”给人以广阔宏伟的面积感。接着以一个仄声“望”字领起下文长城、大河、陕北的自然景观来。“长城内外”指从南到北,“大河上下”指从西到东,上、下、内、外,概括了整个北方。大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长城,是中华民族雄伟创造力的象征。以长城、大河写中国北方,不禁展现了北中国的自然景观,也显示了整个中国的人文景观,从而使读者产生纵深得民心历史感。
从词的创作技法上我们不难看出起首三句均四字,上两句句法相同,俱为仄仄平平。(孤字可仄)第三句起平韵,重在第三字,必须用仄,是为拗句。第四句的“长城内外”和第六句“大河上下”是对偶形式;第五句的“惟余莽莽”和第七句的“顿失滔滔”也是交叉相对出现的;即使八九句的“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也是对偶句式,且平仄相谐。此种对法一般称为“扇对”。
接着再来评议中华古今人物,更加顺理成章。这样描写,为下文议论之语铺垫了厚实的基础。莽莽,指大雪覆盖着的北方原野浑然一色,辽阔无际。“顿失”滔滔之状,可见雪势之骤,之盛,之威,之猛。北方大雪那种纷纷扬扬从四面八方本骤而下的气势,是很能激动人心的。
当时毛泽东居住在陕北一带,那里有大片的丘陵,山原,小山包一个接着一个,既不大,也不高,登高远望,四面无数山包绵延起伏,与天相接。因此,才能在大雪覆盖之日,感到“山舞银蛇,原驰蜡像,欲与天公试比高”。惟此地乃有此景,惟此景乃有此词。
山,原本无生命,又都是静止的,由于天空大雪纷飞,词人心情激动,遂呈“驰”、“舞”之势。既是客观风景德镇生动再现,又是词人心境的形象表露,堪称抒情词章中绝妙之笔。“银蛇”、“舞”、“蜡像”、“驰”,既表现了光感,色感,又准确地表现了质感。雪光闪烁,故谓“银蛇”;积雪凝重,故谓“蜡像”。这些描写,显示了词人对大自然精细入微的观察力,非泛泛之言可比。表现出对风景的“顿悟”,对大自然中生命光影的捕捉,上片大笔挥洒对北方雪景的描述,从而给下阕埋下伏笔。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三句,是对未来的展望。天晴之后阳光普照大地,一个“看”字的动作把人的视线拉开,祖国山河如同穿了红装又裹了素纱,红白交映,格外艳丽,令人倾倒。此句呼应篇首“北国风光”,又引起下片。
上片结尾写“须晴日”,为虚,过片“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由虚转实。上片极写祖国江山之雄丽,故下片自然引入无数英雄竞相对她“折腰”。“惜”字领起的七句,以秦、汉、唐、宋、成吉思汗等五位在中国历史上有过赫赫工功业的人物,作为“无数英雄”的代表,他们竞相向祖国壮丽河山“折腰”。可惜他们有的“略输文采”,有的“稍逊风骚”,有的“只识弯弓射大雕”。
在一气呵成的气势下惯用对偶的句式秦皇汉武,使词的表达方式已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也完全倾吐掉词者内心激情澎湃的热潮。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到“略输文采、,稍逊风骚、一代天骄”都是交叉对比的形式出现的,故下阕也包含一个“扇对”式的对偶排比句。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以此作结,是说只有今天的一代英雄人物,才能使多娇江山完全称意。一个“数”字概括对照历史上众多英雄人物的“略输”、“稍逊”、“只识”,对“今朝”的“风流人物”表示了更多的期许,希望他们更多文采,是文武双全、全面发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