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与死,我的认识及预期
天下人哪怕还只是零岁婴儿,即使其将会一生得以健康成长,也终会有老来的时日;而即使活过百岁尽享天年,似乎真个是“寿比南山”的老人,其“天年”也还是会不过百多岁后便必定会寿终正寝——这,就是人生的自然规律
天下人哪怕还只是零岁婴儿,即使其将会一生得以健康成长,也终会有老来的时日;而即使活过百岁尽享天年,似乎真个是“寿比南山”的老人,其“天年”也还是会不过百多岁后便必定会寿终正寝——这,就是人生的自然规律,任天王老子也没有例外的。我国现实老年人已超过2亿,基于此,有关方面遂宣布,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对此,国家和各级政府感到压力山大。由此,关于“老龄化”这个社会问题,便引发了全社会的空前关注。关于老和死这两个问题,我在中年前似从来未曾想过。开始想到老,想到死,是在几年前突然失去儿子后才猛然有所觉悟,并逐渐将其排上我的人生之“议事日程”和“研究课题”。现在似已思考出了一个比较成熟可行的结论了:
首先,说说我将如何养老的问题。我的总的想法是:养老,还是立足于靠自己!即使社会“不差钱”,养老机制很完善,也还是要作好靠自己的思想准备和相应“预案”,消除任何依赖思想,更不存任何幻想。曾经有朋友和我说过将来约几位好友老来一起进养老院安度晚年的打算。对此,我感到有好朋友聚居在一起回首往事、谈天说地、友情交流固然很好,可还是觉得养老院不似在自家,没有家的味道,比如,我家适合自己的个性化摆设,我的那些红木的和古香古色的中式风格的家俱,我的书房……所有这些,不能不让我眷恋、顾及和不舍。我认为,如果人还活着,却要与这些生活中朝夕相处的“伴侣”们、“宝贝”们分开,就如同死去一半了。一言以蔽之,我还是希望在自己亲手打造的家里安度晚年直至闭上眼睛断了那口气。在我看来,人老来时只要还有自主行动的能力,能够自主生活,就要居住在自己家中过自主独立生活的日子,这样才会比较有生活质量和人格尊严,才是人性化的。假如活着没有了生活质量,尤其是失去了人格尊严,还不如一死了之——这叫“解脱”!我认为,老来也没那么可怕,只要能够自主行动,动手能力没有完全丧失,就应该没有什么大问题。即使到老得走不动路了,动手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时,只要思维没问题,还可以请个保姆料理生活,假如幸运有缘的话,或到时能有自告奋勇进家来照料的“志愿者”,岂不是一件令人欣慰的好事吗?如此一来,就可以不用去养老院度过那种苟延残喘、任人摆布如行尸走肉般的风烛残年了。
再说死的问题。这其实是与上述的养老密不可分的问题。我的关于死,主要是回答何时死、何种情况下死和怎样死。曾听人说,人将死时是有预感的,我希望真是这样——即当死期日子来临时自己感觉得到。然而,我以为这种说法不一定靠谱,自己必须要有稳妥的对于死的切合实际的精神和物质的准备才是。
首先,关于何时死,理想是在“灯干油尽”时顺其自然老死。最好是那种无疾而终的死——此是可遇不可求的,应不在自己主观能动之列。
其次,在什么情况下死?我以为人活着应该有生活质量和人格尊严。两者缺一不可。即:第一,假如有一天,我活得没有生活质量了,就是我决定要结束生命的时候。我很不赞同“好死不如赖活着”这种生死观。两年前的一天,我去医院看望一位老领导,这位老领导当时已89岁高龄,已在那家中医医院里躺了好几年了。我去看他时,他的鼻孔插着两根导管——氧气管、流食管,不能言语,但人还是有意识的,求生欲望很强——当我凑在他耳边安慰说,您一定会康复的,再有几个月,我们大家给您做90大寿。闻听此言,我见他眼角流出泪水,嘴角显现出微笑。我以为,我的这位老领导那种生命状态就是没有了生活质量的状态,显然其人的尊严也因之而失色了不少,那样的存活状态是我所不稀罕的。第二,假如有一天,我感到活得没有人格尊严了,就是我决定要结束生命的时候。所谓没有人格尊严,就是活着成为了别人的累赘,完全没有了人身自主活动的能力,甚至还要忍受别人的白眼恶语与人格侮辱。一旦这样,我就会果断结束自己生命。因此,我并不害怕患上癌症或是瘫痪这类恶疾,怕只怕老年痴呆,自己没有了意识——如果不幸患上老年痴呆症,必将会成为任人摆布的一具行尸走肉,必定是生活质量和人格尊严难保,这是我感到最是无能为力、可以说是自己无解的情形了。我最看好自己可以预期的自主死亡。因为那样有准备的死,于自己是解脱,于社会是减负(比如,可以为社会减少2亿分之一的老龄人口,可以节省一分子医疗资源,可以少占一个交通坐位……),于活着的人是帮助——伟大的列宁说过“死亡,不是死者的痛苦,而是活着的人的不幸”的话。他说得不错!我就有这种亲身感受:我父母的过早病逝;我儿子的意外身亡——他们的死亡岂止是活着的人的不幸啊?那直接就是让活着的亲人突然间坠入无比伤痛和苦难的深渊!因此,我将要反其道而行之——要用我的死得其所成为活着人的幸运——直接为照顾自己的亲人消除掉不堪忍受的累赘;可以留下一份明明白白的以知恩、感恩为主要内容的遗嘱(比如,我会明确,在我死去后将自己名下的有价值的遗物与遗产赠送给于我生前悉心照料我生活起居的于我有大恩的人);可以免除“死无对证”的遗憾;可以销毁可能为害他人的遗物后患等。人应该学会不惧怕死亡,努力做一个视死如归的人。我很欣赏和尚的坐化圆寂那样一种视死如归的直面死亡的神化境界。小时候,祖母屋旁几十米远处的邻家菜园中有一座和尚碑——记忆中,那和尚碑形状为圆柱体,分三截组成,底座是一个大圆,其直径两米左右,厚约一尺;底座上一大圆柱,象征为和尚的正身,直径比底座要小,其高不足一米;柱顶为一大大的圆球,象征和尚的头。那底座放置处就是和尚当年圆寂时坐化的地方:据说,当老和尚预感到自己已修炼到可以升天的时日了,就命弟子们在其指定的地方挖好一个大坑,老和尚坐于坑底,手持木鱼一边敲一边念经,他的弟子们则在他的头上方架着一堆木柴并点燃起熊熊大火……和尚在坑下被烧得将气绝时即将手中木鱼抛出,在上面能接到木鱼的弟子就是可以继承老和尚衣钵的住持了。我十分钦佩老和尚那种自主死亡的坦然与超然。在我的老家传统习俗上,人们也是能坦然面对死亡的,老辈人对死亡都有足够的心理和物质的准备。例如,有的人形将老来时就会给自己置好棺材放在家中,天天目睹那个棺材而不觉有何忌讳。老家有“红白喜事”之说,即:婚嫁或添丁生子是“红喜事”;家中有老人死了是
版权声明:本文由sf123找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鱼玄机和温庭筠的忘年恋
下一篇:闲说打牌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