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使讨厌懒惰
在朋友的博中,我读到一则题为“工作是人的天职”的故事:一个老乞丐无儿无女,孤苦伶仃地靠要饭生活了一辈子。仁慈的上帝知道后就派幸福天使前去帮助他实现三个愿望。老乞丐大喜,马上许下第一个愿望:“我要变成一
在朋友的博中,我读到一则题为“工作是人的天职”的故事:一个老乞丐无儿无女,孤苦伶仃地靠要饭生活了一辈子。
仁慈的上帝知道后就派幸福天使前去帮助他实现三个愿望。
老乞丐大喜,马上许下第一个愿望:“我要变成一个有钱人!”结果愿望马上实现了。兴奋中的老乞丐又向天使许下第二个愿望:“我想年轻40岁!”愿望又快速实现了。这一下,老乞丐兴奋到了极点,随口就许下了第三个愿望:“我想一辈子不需要工作!”
幸福天使听了,犹豫了一下。然后天使一摆手,老乞丐又成了个一无所有的人。
读完这个故事,我的第一感觉就是上帝真的很仁慈,第二感觉就是原来天使也讨厌懒惰,第三感觉就是幸福永远不是别人能给的。即使再仁慈、再善良的人也不会对一个懒惰成性者寄予同情,更不会双手奉送幸福给他。
相信这个故事很多人都听过。故事的寓意也非常简单,题目便揭示了故事的寓意:工作是人的天职,一个人天生是要工作的。无论你做什么样的工作,只要你能有所收获,你能解决自身的生存问题,就没有人看不起你。即使你不过是一名环卫工人,一名小手工艺者,一个捡垃圾的阿姨,也会得到人们的肯定和尊重。因为你不需要别人来养活,你可以养活你自己;如果工作时间再长一点,你甚至可以赚更多的钱,给你周围的亲人和朋友适当的帮助。这样的人生不仅是充实的,而且应该算得上幸福。
点开论坛,又在三十的顶端读到谭儒的《啃老》。文章点出虽只有一个80后的明哲,可这绝对不是一个个案,而是当下一个群体的普遍存在,是一支16.51万人的庞大队伍。这些人并非弱势,更非弱智,他们中还不乏知性人类。拥有年龄优势,拥有最新知识,拥有最前卫的理念……为什么会加入“啃老”的行列呢
是家人的溺爱么?似乎没有。80后,三十而立。都到了要成家立业的年龄,父母似乎也想他能早点成家生子了。况且“三十而立”这四个字的意思,人们似乎都懂的。不应该是他人帮你立,也不应该是父母为你立,而应该是自立。这让我想起了毛泽东说过的这么一句话:“自力更生,丰衣足食。”没有自力更生,哪来的丰衣足食?所以,当母亲把身上仅有的一点钱掏出来时,我们怎么能一脸的不屑呢?
是社会的抛弃吗?这个答案更不成立。因为他不是没找到工作,社会不存在抛弃任何一个为自己奉献一份力量的年轻人。至于工作是否理想,那又另当别论。至少,在这个社会,他是可以拥有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的。只是他放弃了工作。正如那些所谓的剩女,不是没有男人要她,而是因为她自己高不成低不就,挑来挑去挑花了眼,结果就成了剩下的。
这个社会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那么不负责任地挑剔的。很多人在读书的时候,其最大的愿望就是学业完成后,能够早点走进社会自立,成为家庭的经济支柱,回报自己的父母;成为社会的主力军,回报社会的培养。现在很多人不仅是这么想的,而且他们也是这么做的。有的孩子甚至一进入大学就开始创业,积累各种工作经验,其目的就是能尽快地融入社会,能养活自己和他人。
这种人中就有我的学生。她也是80后的孩子。家庭条件不是很好。上高中时,因为她成绩非常优秀,她每年的学费都是靠自己的拿奖学金;上大学后,她开始找工作。最初的工作非常简单也非常辛苦,每到假期,她就邀同学一起出去为人发传单,打广告。工作时间虽长,赚钱虽少,但她从不言弃。不仅如此,她还在工作之余还能坚持写作。刚开始是在网络上写,后来就应邀为一些报刊杂志写稿。久而久之,人们不仅知道这孩子工作能力强,有一股执著的韧劲,还了解到她有一门写作的特长。实习期间,实习的环境非常艰苦,我看到她在空间的留言,以为她会忍受不了,坚持不下去的,于是在空间给她留言,说是如果实在忍受不了,还是换个地方试试。但她没有放弃,反而安慰我:“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像她如此懂事,我还担心什么。前段时间,她告诉我去人才市场找工作的情景,把材料一递,把问题一答,那理想的工作就到手了。
当然,作为一个学生,毕业就能找到理想工作的人的确是很少的。但如果她没有那种吃苦耐劳的精神,没有那种持之以恒的毅力,我相信,她也很难如此顺利。
工作是人的天职。作为一个人,特别是一个高等院校毕业的年轻人,如果老是在家“啃老”而不愿意出去工作,这实在是一件令人寒心的事。尽管你不“啃”别人,而是“啃”自家的老人,也是为道义所不容的。中国的传统向来就是尊老爱幼。幼年的时候,父母对我们有求必应;现在,当我们年龄渐大,父母年老体弱,我们就有责任和义务让他们过得轻松愉快。因为随着“啃老”这个群体的出现,并不单单是一个家庭经济负担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心理问题,并因此而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
当“啃老”渐成习惯时,年轻人便会对自己的父母产生一种依赖心理,而对工作则产生一种惰性。最后,他自然就害怕工作,不想去找工作;即使家人帮忙找到了工作,他也没有责任感,依旧游手好闲,懒于工作。这样一来,工作便成了一种负担,也成了他心里的一种累赘,在不堪重负之时,也就只得一次又一次地放弃工作。
其实,对于工作是苦是乐这个问题,自古就在《礼记》里就有“敬业乐群”一说,《老子》中也说过“安其居,乐其业”,至于梁启超于1922年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讲演中,就一个问题作了专门的演讲,这就是《敬业与乐业》一文的缘起。文中谈到职业的趣味时,梁老有一句话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他说:“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胡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闷。”假如我们真能做到专心于一职业,又怎么会轻易放弃呢?还有就是责任心。假如我们每个人真的都拥有一颗强烈的责任心,又怎么会动不动就进入“啃老”的行列呢?
所以只要站在父母的角度设身处地地想想,我们一定会发现:工作是每个人的必需,而“啃老”则为定为人们所不耻。
版权声明:本文由sf123找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