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青少年是如何形成的?

问题青少年是如何形成的?

傻登登杂文2025-04-01 10:12:47
青少年问题现已成为一个社会聚焦的热点问题,它涉及到社会、家庭、学校及青少年自身的方方面面,也反映出我国当前在各方面的问题和漏洞。更有青少年犯罪呈现出犯罪手段残忍化、多样化、高智商化、性质恶劣化、低龄化
青少年问题现已成为一个社会聚焦的热点问题,它涉及到社会、家庭、学校及青少年自身的方方面面,也反映出我国当前在各方面的问题和漏洞。更有青少年犯罪呈现出犯罪手段残忍化、多样化、高智商化、性质恶劣化、低龄化的趋势,青少年犯罪的比例,据官方统计资料表明,在1980—1999年的20年间,青少年犯罪占全部犯罪人数的比重一直维持在70%以上,自2000年以来的几年里,这一比重虽有所下降,但仍维持在65%左右。令人心酸的案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也给我们留下了沉重的思考。各方面的探讨沸沸扬扬,但基本都是出于对个别现象的研究,本文试图从个体的心理机制方面进行探索,希望能够找出一条崭新的道路。
人从一落地就有了自己的世界,每个人在适应周围的环境的同时,都在想着如何改造周围的环境,以促使环境往更有利于自己方向发展,即使很小的孩子也不例外。在一个人的全部人生中,支配那些聚集在他周围的人和物成了他生活的主要目的。当他还小的时候,他的长辈们由于他的软弱而对其负有义务(这是由于人类的自我保护性决定的),于是两种行为的可能摆在他面前:一方面,他使用那些在实践中学习到的并逐渐掌握的方法独立解决问题;另一方面,他利用自己的软弱,让成人感到他的软弱从而帮助他解决问题。我们不断地在儿童身上发现这种精神倾向的不同,当然利用成人来解决问题相对比较快捷有效,而且现在的成人们都乐于帮助自己的孩子,有的甚至强迫孩子接受帮助。于是在生命的早期,不同性格类型开始形成。一些孩子的发展方向是主动学习并适应整个社会,其结果是获得承认;另外一些孩子则利用自己的弱小来投机,并试图用最多样的方式表现这种弱小。但这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身边的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由于每个人都必须适应环境,他的心理机制便具有从外部世界接纳印象的能力,心理机制根据对世界的理解,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形成一定的行为模式即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在形成的过程中,所有发生的事件都可能成为修改模式的契机。每个人都会把自己经历过的每一件事情都用自己的理解来加以解释,如果他的经验和他的观察不十分符合,他会加以思考、解释,直至现实和模式结合产生新的模式为止,结果无非两种:一是他用自己的行为模式解释了现实;另外一个就是他利用现实的力量修改了自己的行为模式。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对孩子的爱成了他做出一生选择的重要依据。父母展示爱、孩子接受爱,然后由己及人,乃至整个社会,这是人的天性,也是人类社会的必然,但两者要做到配合的天衣无缝,那就需要相当高的技术了。如果父母对孩子的爱没有得到一定程度的表露(包括那些为孩子的前途着想,但孩子并不理解的),那么相似的障碍就会产生。每当这种前景出现,在儿童成长中的严重后果就接踵而来。孩子的态度变得固执以至于不能识别爱,也不能恰当地运用爱,因为他追求爱的本能没有得到发展。在温情感没有得到适当发展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身上,很难激发出任何爱的表示。他的整个生活态度是一种逃避的姿态,是一种对所有的爱和温情的逃避。认为教育儿童温情是荒唐可笑的前景在生活中并不少见,那些经常受到嘲弄和被严厉管制的儿童尤其如此,也许他的父母的出发点并非如此,只是他们的行为让孩子有这样的感觉。这类儿童深恐显露出情感或温情,因为现实让他们觉得,对别人表现出爱的倾向是荒唐、可耻的,他们抵抗正常的温情,仿佛这爱会奴役他们并使他们丢脸。于是,在童年早期,阻隔爱的生活的界限就设定好了。通过这种阻止和压抑所有爱的野蛮的教育,儿童逐渐从其周围的环境中退缩出来,逐渐丧失了与环境的接触,而这种接触对他一生的发展都是极其重要的,很多人从此就封闭在自己构筑的世界里终其一生,这就是现在为什么那么多的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不可自拔的原因:因为没有处理好爱的问题,他们在现实中无法确认自己的角色,而在游戏中的那种虚拟社会里他们可以找回属于自己的世界。当遇到事情时,他们运用自己的逻辑解决一切的问题,因为无视于法律的存在,犯罪便成了概率很高的一种必然;也有的人正好身边的某一个人在适当的时候为其展示了爱的伟大,这时他就会将憋藏的委屈全部倾泻出来。这就能解释为什么有的人长大以后,他的社会关系仅仅指向某一个人,他的社会倾向永不能扩展从而包容更多的人。这时这个人就成了决定他一生的重要因素,如果这个人引导他往好的方向走,他的生命因此而改观,但要是这个人引导他往坏的甚至是违法犯罪的方向堕落,他的后果将不堪设想。这些就是那些留守子女、单亲家庭、犯罪世家等类家庭孩子走向犯罪的原因。
伴有太多爱的教育与没有爱的教育同样是有害的。被娇惯的儿童与被严格教育、被抛弃的儿童一样在困难重重中艰难前进。从一开始,对爱的过分依赖就导致了是这个备受宠爱的儿童依恋于某一个人或几个人而拒绝与他们分离,他会运用一切手段让这些人一直围绕在自己的周围,包括让自己生病。爱的价值由于错误的经验而得到强调,以至于儿童得出结论,他的爱可以迫使成人为他的成长承担绝对的责任,而他却不必要为自己的成长付出什么,他所要做的仅仅只是利用自己的弱点抓住这几个人就行了,在他看来整个世界都是为了他而存在的。一旦儿童发现别人逃离他的倾向时,他会表现出更多的温情或软弱,从而使别人更加依从他。通过正当或不正当的手段,他将忙于用自己的软弱换取关心他的人的爱而奋斗。为了达到他的目的,他敢于使用一切现成的方法,包括残害自己的身体。但在家庭内部的发展终究是要结束的,人最终还是要融入这个社会,进入社会后,由于全身心爱他的人毕竟有限,适者生存的竞争体制不容许他继续发挥自己的软弱。他由一呼百应的高峰忽然被抛进无人理睬甚至被人践踏的低谷,强大的落差使得青少年的心态严重歪曲,在这样的心态下,很多不计后果的事情就发生了,包括犯罪。被娇惯的儿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更多考虑自己,而非考虑别人,他们一直认为世界是因为他而存在的。随着计划生育国策的深入,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使得他们的父母只能在孩子的物质上尽量满足孩子的的种种需求,而这种重视身体的生理的满足,忽视内心世界的正常发展,使孩子变成了四肢发达、内心脆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