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植墓
(一),客居聊城多年,因忙于生计,竟然没有拜谒近在咫尺的曹植墓,想来实是件憾事。冬日闲暇,选了个晴朗无风的好日子,驱车前往凭吊。曹植墓位于东阿县城城南约二十公里处,现已开辟为公园。据说,曹植墓的发现还
(一),客居聊城多年,因忙于生计,竟然没有拜谒近在咫尺的曹植墓,想来实是件憾事。冬日闲暇,选了个晴朗无风的好日子,驱车前往凭吊。曹植墓位于东阿县城城南约二十公里处,现已开辟为公园。据说,曹植墓的发现还有些传奇色彩。一九五一年春天,平原省省委书记吴德,视察黄河水情路过东阿时,偶然看到一个在街头玩耍的儿童,手里挥舞着一把古剑。吴书记看到剑身上刻着“曹子建”三个篆书铭文。他向当地官员询问附近是不是有曹植墓。得到证实后,决定对墓葬进行保护性发掘。当年六月,曹植墓开始挖掘。打开墓门,墓内仅有一棺,棺已腐朽,棺内有部分骨骼。棺木周围除散落着少量的几件配饰外,墓室内还出土了陶灶、陶鹅、陶鸭、陶狗等极为简朴随葬品。
一九八六年后,政府出资对曹植陵墓进行了重新修葺,并陆续修建了一些相关建筑设施。
来到曹植墓,自极具汉魏风格的大门进入墓区,走过长长的神道,登上几级台阶,一座青砖砌筑,封土为茔的古墓便展现在面前。墓冢依山而建,朝向正西方,墓前左右各立着一块石碑。右边碑文用行楷书写着:东阿王曹植之墓;左边碑上篆书:魏陈思王曹子建之墓。
墓的左侧有魏碑亭,自碑亭西行不远有一院落,高大的门楼上,书有“子建祠”三字。走进大门,穿过天井,迎面祠堂里背北面南端坐着一尊峨冠博带,双手持卷,似有所思的铜像。不用说,这便是才高八斗的曹子建了。
铜像背后的墙壁上,书写着传说中曹植被身为魏文帝的家兄曹丕所逼吟出的七步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无论此诗的可信度有多大,它都无疑给曹植那尊华丽的铜像上,蒙上了一层悲剧阴影。
(二)曹植(公元192年——232年),字子键,曹操第三子,曹丕之弟。三国时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与同样在文学上极有建树的父亲曹操,兄长曹丕合成“三曹”。
曹植所处的时代是世事纷乱的东汉末年。父亲曹操斩黄巾,讨董卓,灭袁绍,击乌桓,在群雄中脱颖而出,被汉献帝封为魏王。苏轼在《前赤壁赋》里称赞他:“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故一世之雄也。”单单“横槊赋诗”四字,便使得古往今来多少文臣武将黯然失色。曹植生在乱世,自幼在军中随父亲东征西讨。曹氏父子最让后人敬佩的是,在戎马倥偬之际,写诗作赋,倡导文学,且对文士礼遇有加。唐代张悦称他们“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我们可以想象一下,白天冒着敌人的矢石率领将士冲锋陷阵,兵败时甚至割须弃袍,狼狈逃窜;等到夜色降临稍稍安定,又恭恭敬敬地将文人名士请到装饰华丽的屋子里赋诗作文,这是何等的胸怀?纵观历史,这种胸襟也只曹氏父子所独有。在曹氏父子的倡导下,东汉建安年间,逐渐形成了一种,有感而发,情词并茂,慷慨悲凉的文学创作风格,被后人称作建安文学。无疑,被称为“建安之杰”的曹植是这一时期的佼佼者。
曹植自幼聪慧,才华过人,人称“绣虎”。《三国志》载,曹植“年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词赋数十万言,善属文。”早年因聪颖好学,才华富瞻,深得父亲曹操宠爱,以致欲立他为太子。这一时期的曹植曾经踌躇满志,豪情万丈。在他的诗歌《白马篇》里大致可以看出:“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诗人以奇警飞动之笔表达出自己奋不顾身,驱除胡虏献身精神和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那么,曾经“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骨气奇高,词采华丽。”文武兼备的魏王公子,世之宠儿,怎么后半生落了个颠沛流离,衣食不继,最后竟然葬身于远离京都,穷乡僻壤的东阿鱼山呢?
原来这主要是曹植自己的性格缺陷所致。曹植是出口为论,下笔成章,令人敬仰的文人才子。但他也有文人特有的缺点,那就是恃才傲物,狂傲自负,且“饮酒不节”。他行为放任,屡犯法禁,引起曹操的震怒,而他的兄长曹丕则颇能矫情自饰,并在立储斗争中渐占上风,最终得立太子。
曹操病逝后,曹丕继魏王位,不久又受禅称帝。曹丕称帝后,想起曾经与自己争夺太子之位的曹植,怕他威胁自己的帝位,又深忌他的才华,于是对他大加打击迫害。先是剪除曹植的亲信党羽,而后数次借故加害,且贬爵削邑改迁封地。在曹丕称帝期间他始终在忧惶恐怖,颠沛迁徙中度日。
黄初七年曹丕死,其长子曹睿继位,是为魏明帝。改元太和。这时,曹植以为自己的机会来了。他屡次上书,希望得到一个军职,以便叱咤疆场,建功立业。他在《求自试表》里写到:“统偏师之任,必乘危蹈险,骋舟奋骊,突刃触锋,为士卒先。必效须臾之捷,以灭终身之愧。”魏明帝对曹植的态度,虽然较之他的父亲宽容了很多,但他并没给自己的叔父曹植建功立业的机会。
(三)太和三年,曹植由雍邱迁封东阿王。来到东阿后的曹植深感“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已无望。于是,“登鱼山,临东阿,喟然有终焉之心。”曹植在东阿待得时间并不长,仅仅只有三年。令人不解的是他对此地情有独钟,以至于死在陈地,却葬于鱼山。
自墓冢西北沿当年曹植登山的小路向上攀行不远,有一块大石横于树丛中,其状似羊,人称“羊茂台”。相传是曹植当年读书的地方,故又称曹植读书台。自羊茂台继续向西北攀登,路边有洞,名“梵音洞”据说是曹植当年闻听梵呗之处。以上这两个景点,平淡无奇,毫无古意。让人很难与魏晋时期的大文豪曹植联系起来。特别是梵音洞,谁也不会相信中国佛教音乐“梵呗”的发源地竟然会是这里。不知道一九九六年,日本僧人怀着虔诚之心,漂洋过海来到鱼山寻根溯源,看到自己向往已久的梵音圣地,竟是这样一个肮脏不堪的小洞穴时,心中会作何感想。从梵音洞折回,向东南方向一路攀爬,不久便来到鱼山之巅。
据说当年曹植经常登上鱼山,向远处眺望沉思。我想今天鱼山周边的山川地貌与一千七百年前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吧。黄河自鱼山正南方奔涌而来,在离鱼山一箭远处突然急转东去,然后又在离鱼山约一公里处转弯缓缓向北流去。黄河东岸是连绵不断的群山,层层叠叠的是泰山的余脉。黄河西岸除了鱼山外,再没有任何山峦,是坦荡无垠的鲁西平原。或许当年曹植喜爱鱼山,是触景生情。因为此山像极了自己的
版权声明:本文由sf123找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