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年易安,永恒婉约
在中国文学史上,应该说再也找不出哪位女性比李清照更光彩夺目,摄人心魄。蔡文姬固然有才,其经历亦让人扼腕,唏嘘,但其才在音律,而心不关家国;鱼玄机、薛涛有小才,也只是昙花一现,更兼和文人士大夫的来往也使
在中国文学史上,应该说再也找不出哪位女性比李清照更光彩夺目,摄人心魄。蔡文姬固然有才,其经历亦让人扼腕,唏嘘,但其才在音律,而心不关家国;鱼玄机、薛涛有小才,也只是昙花一现,更兼和文人士大夫的来往也使自身蒙上了艺妓的色彩,加之声名并不显赫,故不堪大书特书;上官婉儿虽然有才,可惜淫荡,与政治的密切关系也最终葬送了自己;“民国四大才女”吕碧城、萧红、石评梅、张爱玲?这几位的才就更不及易安十之一。更有什么林徽因、陆小曼等亦乏善可陈,声名亦微;张爱玲,一个灰色的时代才女,其思想之消沉,格调之悲凉让人不寒而栗。多了些灰色,少了些明快的色彩。
唯有易安。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的家庭。父亲李格非是济南历下人,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遗传和家庭因素,使得李清照如一株沃土里的小树,在尽得养分的前提下,随着个人的不断努力,日渐成长。
其前期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后期作品,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孤独,惆怅。
李清照早期的生活安逸,这在她的《点绛唇˙蹴罢秋千》一词中得到体现,“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通过这首词,我们仿佛看到了此人少年时代的安静生活和娇羞情态,通篇语句雅致,格调轻快。和赵明诚结合后,婚后生活恩爱甜蜜,其《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看,少妇的自恋自爱心理刻画得何其细腻动人。更有《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把一位率性休闲的少妇情态刻画得惟妙惟肖。雅致的《一剪梅》,千百年来让多少相思的女人感同身受,唏嘘叹息,也让我们惊诧于李清照的雅致情思---“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南渡后的词和前期相比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个人生活的种种悲惨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词作一变早年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
在流离生活中她常常思念中原故乡,如《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写的“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蝶恋花》写的“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都流露出她对失陷了的北方的深切怀恋,“可怜春似人将老。”更流露出孤苦凄清的悲凉意味。她更留恋已往的生活,如著名的慢词《永遇乐》,回忆“中州盛日”的京洛旧事,“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那样的生活是多么惬意。《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回忆当年的“胜赏”----“极目犹龙骄马,流水轻车”,都将过去的美好生活和今日的凄凉憔悴作对比,寄托了故国之思。
她在词中充分地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如《武陵春》通过写“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慨,《声声慢》通过写“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处境,运用叠词,表达了自己难以克制、无法形容的“愁”。又如《清平乐》中“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的悲伤,《孤雁儿》中的悼亡情绪,都是在国破家亡、孤苦凄惨的生活基础上产生的,所以她的这部分词作正是对那个时代的苦难和个人不幸命运的艺术概括。
南渡后,她和丈夫赵明诚收藏的大批金石、书画精品在颠沛流离中大多散失,图书文物散失殆尽造成的巨大痛苦,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给予的无情折磨,使李清照陷入伤痛百般走投无路的绝境。孤独无依之中,再嫁张汝舟。张汝舟早就觊觎她的珍贵收藏。当婚后发现李清照家中并无多少财物时,便大失所望,随即不断口角,进而谩骂,甚至拳脚相加。张汝舟的野蛮行径,使李清照难以容忍。后发现张汝舟还有营私舞弊、虚报举数骗取官职的罪行。李清照便报官告发了张汝舟,并要求离婚。经查属实,张汝舟被除名编管柳州。李清照虽被获准离婚,但宋代法律规定,妻告夫要判处3年徒刑,故亦身陷囹圄。后经翰林学士綦崇礼等亲友的大力营救,关押9日之后获释。
钦佩李清照的伟大,不仅仅是感慨于她的悲苦命运和八斗之词才,还因为她是一个关心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女子。一个女人,一般来说都远离政治和国家大事,但李清照能做到这一点,难能可贵。
虽然经历了一场再嫁匪人、离异系狱的灾难,但是李清照生活的意志并未消沉,诗词创作的热情更趋高涨。她从个人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之后,把眼光投到对国家大事的关注上。绍兴三年(1133年)五月,朝廷派同签书枢密院事韩肖胄和工部尚书胡松年出使金朝。李清照满怀激情地作古诗、律诗各一首为二公送行。诗中有“子孙南渡今几年,飘零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之句,表达了反击侵略、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充满了怀念故国的情怀。
绍兴四年(1134年),李清照完成了《金石录后序》的写作。十月,避乱金华,写成《打马图经》并《序》,又作《打马赋》。虽为游戏文字,却语涉时事。借谈论博弈之事,引用大量有关战马的典故和历史上抗恶杀敌的威武雄壮之举,热情地赞扬了像桓温、谢安等忠臣良将的智勇,暗讽南宋统治者不识良才、不思抗金的庸碌无能,寄寓对收复失地的愿望,抒发了个人“烈士暮年”的感慨。
在金华期间,李清照还曾作《武陵春》词,感叹辗转漂泊、无家可归的悲惨身世,表达对国破家亡和嫠妇生活的愁苦。又作《题八咏楼》诗,悲宋室之不振,慨江山之难守,其“江山留与后人愁”之句,堪称千古绝唱。
绍兴十三年(1143年)前后,李清照将赵明诚遗作《金石录》校勘整理,表进于朝。越十余年,大约在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或者以后,李清照怀着对死去亲人的绵绵思念和对故土难归的无限失望,在极度孤苦、凄凉中,悄然辞世,享
版权声明:本文由sf123找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守候你,我的海
下一篇:青春,你的感动在我的心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