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清华百年清誉期盼大学精神提升

借清华百年清誉期盼大学精神提升

复逆散文2025-03-24 00:05:37
借清华百年清誉期盼大学精神提升昨天,清华百年华诞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胡锦涛出席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出席大会的还有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习近平、李克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主席台就座的除了杨振宁、丘成桐
借清华百年清誉期盼大学精神提升
昨天,清华百年华诞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胡锦涛出席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出席大会的还有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习近平、李克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主席台就座的除了杨振宁、丘成桐等学界泰斗,更多的是王岐山、李源潮、刘延东等国家政要。把一个学校的校庆放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而且有一大半政治局常委参加,政治气氛似乎更显浓郁。这在我们国家教育史上还是罕见的,显然国家是想借清华校庆的契机,重申科教兴国理念,重新凸出教育是国家发展基石的治国理政基本方针。
清华校长顾秉林在发言中多次强调要弘扬和继承清华精神。什么是清华精神?恐怕很难用一两句话概括。“爱国奉献,追求卓越”应该是清华精神。“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这是清华学子在日寇铁蹄下,为救国救亡而发出的呐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清华校训,也是清华精神的精髓。“厚德载物”就是要以道德承载起社会的责任。可以看出清华的先辈们,早就把德育为先,社会担当,作为办学理念。“行胜于言”是清华校风,也是清华精神。“行胜于言”就是少说空话,多做实事。这种“敏于行而讷于言”的精神应该从学生时代就开始培养。清华大礼堂南墙正上方悬挂着一块金字牌匾,上书“人文日新”四个大字。“人文日新”和现在“与时俱进”的含意相同,可见清华早就把不固步自封,把创新精神当做了他们的教育理念。
为什么我们现在有必要重提清华精神,那是因为教育寄托着民族的希望,而现在的高等教育,已经偏离了教书育人的基本方向。我们现在的教育领地,充满了功利主义。历代教育家孜孜不倦倡导的大学精神,正在逐步丧失。学校办得好与不好,不看学校风气,不论治学精神。而是用大楼以及论文、专利、获奖数量衡量。现在的办学者,对硬件设施比教育理念更为重视。德育为先的教育思想早就被抛到了脑后。
北京大学校长周其风,作为国内高校代表在会上发了言,他的发言中有一幅贺联:
滋自强而载物,砥砺同行,百邻清誉称棠棣;
取兼容以开心,交融共进,万卷华章照古今。
对联中嵌有清华二字,还包含“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精神,以及北大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学凤格。融合了这两座百年为邻,亲如棠棣的名校治学精神。毋庸讳言,现在这两座老校的精神已经褪色。记得季羡林先生在北大100周年校庆时说:“祝北大办得和老北大一样好。”这意思明显是在说,现在的北大没有能继承老北大精神。
中国的教育正处在时代变革的大潮之中,教育需要改革。清华北大应该成为高校改革的领头羊,我们似乎已经看到了他们在招生制度上的改革。被网友戏称为“北约”PK“华约”,堪称“史上最好看的”自主招生生源掐尖战已经登台亮相。北大和清华这两大顶级名校分别组建自主招生联考同盟。据说联考可以减轻考生奔波之苦,但两大集团竞争的是“减负”还是“圈地”尚存争议。但明眼人一眼就能够看出,联合招生实质上还是抢夺生源,还是在争名夺利。大学似乎更应该重视“人文日新”的精神,重视“厚德载物”的道德理念。
1931年出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在其《就职演说》中讲过这么一段话:“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而我们现在的大学恰恰重视了大楼,而忽略了大师。
英国19世纪教育家约翰.亨利.纽曼在其《大学的理想》中提出“博雅教育”,主张在人格层面对大学生进行品德熏陶,“旨在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他在出任大学校长时说:“真正的大学教育是什么?不是专业教育,不是技术教育,而是博雅教育。大学的理想在于把每一个学生的精神和品行升华到博雅的高度。这样的人首先在精神上就是健康的。”钮曼还说:“大学不培养政治家,不培养作家,也不培养工程师,大学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灵魂,健全地到达博雅的高度,即具有完整的人格。一个心灵健康的人做什么事情都可以;一个灵魂健全的人,做什么事情都容易胜任。”有这样理念的教育家,在当代中国已经没有了。
“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这是去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胡锦涛的讲话。在昨天的会议上,胡锦涛又对清华学生,实际上是对全国学生提出了希望。他希望“同学们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胸怀远大理想,陶冶高尚情操,培育科学精神,立为国奉献之志,立为为民服务之志。”
学校是一个知识产生和传播的场所,知识与权力、知识与市场,构成不同的对应,而这些背后又都蕴涵着一种精神的存在,只有这种延绵不绝的精神在支撑着一个民族的崛起。
借清华百年之清誉,民众期盼大学精神的提升。“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标杆,百岁清华已踏上新征程,兴国强国,任重而道远。2011.4.25.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