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绝版的周庄
去年暑假,由于超超的盛情邀请,趁着看世博的机会顺道去了昆山,于是游览了中国第一水乡——周庄。第一次知道周庄,跟沈万三无关,跟韩寒有关,《三重门》里林雨翔一行人就曾来过。想象中周庄该和鲁迅笔下的鲁镇颇为
去年暑假,由于超超的盛情邀请,趁着看世博的机会顺道去了昆山,于是游览了中国第一水乡——周庄。第一次知道周庄,跟沈万三无关,跟韩寒有关,《三重门》里林雨翔一行人就曾来过。想象中周庄该和鲁迅笔下的鲁镇颇为相似,乌镇也是,因为都是水乡,就让人想起那错落有致的青石板路,踏上去跫音迭起,澄净如练的河水里映着青瓦白墙的房屋,弯弯的石拱桥架在不宽的河道上,小小的乌篷船划过,船头坐着一身着素色旗袍的清秀女子,撑一把油纸伞,娇羞怯怯,水波荡开,打破房屋的静影,宛如泼墨的中国画,黑白之间藏着江南的意境。
真到了周庄,发现和想象中还是不太一样的。去的那天,阳光极为炽热,照得人无精打采,可周庄的游客却没有因为天气的缘故而人数锐减,反而应着周末和世博的契机人满为患,狭窄的小巷子整个水泄不通,安保不停地安排一拨人这边走,另一拨人那边走,都有些晕头转向了。周庄不止以黑白为主色调,朱漆的门楼上隔不远就是一长串的大红色灯笼,门楣上的鎏金大字是各个店面的金字招牌,什么“万三蹄”、“三毛茶楼”、“沈阿婆臭豆腐”等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书画气息一览无遗。
最富特色的还是周庄“小桥流水人家”的布局,在繁花绿柳的掩映下,仿佛苏州刺绣那般精巧玲珑。周庄四面环水,不知道哪里是头,哪里是尾,只记得在水上穿过了好多桥,没留意桥的名字,只对因为陈逸飞的画而驰名中外的“双桥”印象格外深刻,双桥连在一起,直角相对,一桥洞弯如虹,一桥洞方如柜,与水中倒影相连,方圆相映,妙趣横生。周庄的桥都不高,是名符其实的“小桥”,船从桥边过的时候,艄公总要弯着身子摆桨,划出一圈圈的涟漪,生出一阵阵清脆悦耳的击水生。那份悠然一如春雨涤尽世间尘垢,心灵寻到一份安宁。可是一切多少还是有些不够自然,船是游船,与金钱挂钩,一下子就世俗了起来,也没能在石岸边见着姑娘家洗菜淘米捣衣的生活画面。说实话,周庄的水真不能用“清澈”来形容,都绿得发毛,生生破坏了整体的意境。旅游业越发达,自然本真被破坏得就越厉害,曾见同学空间里一张漱玉泉的图片,偏巧把检票口也拍到了,我楞是不敢把它与李清照联系起来。周庄的房屋大多古色古香,粉墙黛瓦,重檐飞峻,最著名的莫过于张厅和沈厅,殷富人家的宅第终是强过小户人家的篱墙院落,不仅面积大,而且极有特色,像张厅就有“轿从前门进,船从家中过”的奇景。
周庄的小商品也带着文人的气息,除了各色小玩意和特产之外,字画古玩随处可见。幽深的小巷处处飘着古韵馨香。健硕的老爷爷坐在门前,用一支极细的毛笔在折扇上书着正楷,横撇竖捺,一笔一笔地勾画,醉心其中,旁若无人。苏绣的店铺里,富态的大婶架着老花镜,拿着绣花针,温婉娴熟地上下走针,一丝一缕刺成“猫蝶图”。茶楼里,陈设古朴,桌椅茶具均有讲究,一角还搭着小戏台,老先生拉着二胡,小女子抱着琵琶,伊伊呀呀地唱着小调。聚宝轩藏着达官贵人、文人雅士的墨宝,迷楼里贴满了南社的图集。一见南社,我倍感亲切,脑子就现出杨四平老师上课的情景,随后创造社、新月派、文学研究会等文学名词就蜂拥而至了。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中间还有个九百岁的周庄。慕名而来的人不可胜数,连爱流浪的三毛也没有错过这样的好地方。想当年张艺谋的电影《摇啊摇,摇到外婆桥》里还有周庄的惊鸿一瞥呢。周庄吸引游人,名人的造访也增加了周庄的名气,而在周庄,名气最大的当属沈万三,那个张卫健演过的,传说拥有聚宝盆的阔佬。在周庄,到处都是他的招牌:“万三蹄”、“万三糕”,沈厅,沈万三故居……悲催的是那天我们一进景区就念叨着沈万三故居,到最后还没找到,就稀里糊涂地走出了景区,这是游周庄最大的遗憾了。
在周庄的另一边,临湖而建的全福讲寺也别有洞天,湖水碧波万顷,长桥横卧,号称“南湖胜境”,并未担了虚名。全福讲寺乃“水中佛国”,桥亭相接,廊腰缦回,周遭遍植垂杨,一片苍翠托出庄严庙宇,寺外香火弥漫,许愿的红绸带挂满了树枝,寺内佛像林立,香客不断,跟着他们虔诚地双手合十,没准好运便来。这里有别于之前的诗意,是另一种禅境。
周庄如画,绘出“小桥流水人家”;周庄如诗,赋成“烟雨迷梦江南”。绝版的周庄,绝版的中国诗画!
PS:去年的今天刚好在周庄,一年光阴飞逝无痕,唯有心底那份陶醉依旧偶尔犯上心头。终有一天,如花美眷也敌不过似水流年,周庄还会随时间而酝酿出更醇的诗意吗?
版权声明:本文由sf123找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