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新韵

古村新韵

普照散文2025-04-27 08:26:13
古村新韵我已经多年没有去包山村了。可那个群山怀抱,绿树绕庐,花团锦簇,富庶古老的地方,花鼓戏优美的旋律,山涧清脆的流水声,那被洁白的梨花紧紧拥抱着的村子,却始终在我的梦中萦绕。古村落人杰地灵包山位于县
古村新韵
我已经多年没有去包山村了。可那个群山怀抱,绿树绕庐,花团锦簇,富庶古老的地方,花鼓戏优美的旋律,山涧清脆的流水声,那被洁白的梨花紧紧拥抱着的村子,却始终在我的梦中萦绕。
古村落人杰地灵
包山位于县域东部,东邻莲都,南接景宁,是三县交界之地。清同治三年《云和县志》卷三记载:“层峩色罗,团围如盎,居民结庐凹处,故称包山。”村后皆山梯田重叠,聚落沿山麓呈块状分布,小坑水沿村南东流。据《赵氏宗谱》记载:“明末清初,阙姓祖先道真公从景宁梅坑迁此定居。”包山古老且有些文化韵味,寻觅村里现存的几处的古迹便知一斑。
踏过横跨村水口小溪的廻龙桥,桥北面石板阴刻“大清乾隆辛亥张氏合族鼎建”,该石桥长约3米,建造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东西走向,用五根条石铺筑而成。它伴随着终年不尽的潺潺流水,向人们叙述着这里的沧桑变化。村内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的张家老屋颇具规模,纯粹的清代建筑风格。屋内梁枋、牛腿雕刻着动物、花卉等图案,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包山还有一个真实鲜为人知的故事。阙姓始祖开基之后,陆续住进了张姓、赵姓、徐姓人。清朝时,云和街里有一个姑娘嫁到包山张家,她刚嫁到包山,人生地不熟,连个说知心话的人也没有。要想回娘家要走好多路,山高路远难行极不方便。夜间常常啼哭着说:“你家的房子还不如我家的灰寮”。这户人家其实极其富有,只是在当时的农耕年代不愿意舍弃包山的山场和土地住到街里来。一气之下,就在县城后溪北岸盖了一栋三进九开间,三个大天井,天井全用石板铺就,四周砌砖墙的张家厅,房屋二层,屋檐马腿、雀替,木窗雕刻精细。现在后溪原木器厂那条弄堂两边的砖墙,墙内的旧房屋就是张家厅。当时,这栋房屋在云和街里是为数不多的高级建筑。
位于包山村口建于清朝早期的张氏宗祠,虽然年久失修,我们还可以看到这座占地面积300多平方米宗祠,前后二进,五开间还是有一定的规模。在村西北面的山坳里,可以从殿内脊梁上看到题记建于清咸丰三年(1853),坐南朝北的禹王殿,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该殿占地面积100多平方米,殿内梁枋、牛腿、雀替等木构件雕刻人物、花卉等图案。还有村口建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现已年久失修的夫人殿。
包山曾是乡政府所在地,1951年2月,县政府曾经在包山设乡政府,辖区有包山、下庄、上垟、蔡坑、潘坑、杨坑等村。1956年5月,划出潘坑、杨坑隶属景宁。后来包山乡被撤并,与云和县一起并入丽水,属丽云区峰源公社。
包山是人才的摇篮。1964年,包山村为民主公社管辖,县政府在包山伏布自然村,创办了民主农中,期间农中曾归区里管理,直至1990年搬至原国防技校校区,1995年与县技工学校合并,为现在的云和县中等职业学校,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在包山伏布农中就读的学生,翻山越岭步行二十多里半工半读,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们不少人毕业后成为我县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
传承花鼓入非遗
停下踏春赏花的脚步,你会发现包山不仅风景秀美,文化底蕴也很深厚。村子里很多人都能歌善舞的人,我的老朋友徐锦山,一个纯朴的泥腿子农民,他就很有艺术细胞。他常常挑着货担,既当演员,又当导演,还是包山花鼓灯戏团的团长呢。包山花鼓戏,这项自成一体的民间艺术,是一种介于民间歌舞、曲艺和小戏之间的艺术形式,500年来广泛流传,享有盛名,经久不衰,在我们浙南山区很有影响。
每年正月初二起灯至正月二十前,巡回在县城和各村,走村入户,就在农家门口、厅堂等演出,解放前花鼓戏曾被看作“乞丐戏”,艺人受歧视。解放后,花鼓戏班出现生机,除演出传统剧目外,还配合党在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开展宣传演出,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文革时,花鼓戏被斥为“四旧”而停演。八十年代,包山村重振花鼓戏,坚持每年春节演出,除在邻村外,还到县城、其他乡镇,外出丽水、景宁等地农村演出。随着时代变迁,包山花鼓戏在云和马灯和采茶灯两种艺术形式基础上,汲取了安徽凤阳花鼓戏的艺术元素,融合了戏剧、舞蹈、民间吹打等民间艺术,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戏曲品种。演出花鼓戏传统剧目有《大花鼓》、《双看相》、《卖花线》、《卖草囤》、《补缸》、《荡湖船》、《走广东》等,它传承民风民俗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包山花鼓戏自明代传入包山以来,经包山民间艺人嫁接创新,近年又经过县文化馆帮助整理挖掘。2008年,在自成一体的本土唱腔里,嫁接了新时期的创新传唱,使这个优秀民间艺术剧种,融入新农村建设的新风尚,编排出《福妈嫁囡》这部优秀本土文艺作品,参加浙江省小戏大赛,一举拿下了创作、音乐、导演、演出四项金奖。从此,包山花鼓戏名声大振,2009年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现在已成为包山,成为云和传统文化的一张名片。
梨树开花香古今
正月花鼓戏班演出巡回归来,那房前屋后的梨花就开了。春天山上景色迷人,村子是花的海洋,梨花洁白,杜鹃粉红,争奇斗艳。云和先贤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恩贡王树英,曾作《如梦令?梨花词》赞美梨花:“风雨沉沉春昼,香雪飘来盈袖。留得一枝鲜,俨为玉容争秀。淡透,淡透,好与梅花比瘦。”村里一万多亩山林,盛产油茶和包山雪梨。这里肥沃的土壤,海拔670米的气候,很适合雪梨种植。包山村开基后就开始种植雪梨,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栽培历史。又经过魏兰等辛亥革命先驱,改良雪梨品种和种植栽培技术,包山成为云和老雪梨原产地之一。
现在,人们的生活休闲了许多,寻觅美景的人更多了。包山村房前屋后还有1000多株老雪梨树,近年又种植了新品种雪梨,全村有近300多亩雪梨。每年春天梨花盛开时,吸引着众多的本地、外地游客和摄影家前来采风、观赏。
包山雪梨皮薄、肉细、汁多、味甜,深受外地宾客的青睐。1988年,我在县政府办公室工作时,杭州、温州等地客人慕名,常常打电话来让我们帮助购买。我们为外地客户做好服务,早上就打电话给沈村乡政府,通过广播通知包山村,包山群众担雪梨到竹坑村,下午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