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独上庐山
庐山,位于长江之滨、鄱阳湖畔。据说一年中约有192天左右在云雾中渡过,雨水十分充沛,自古为诗人墨客访幽探秘、赋词作画的游览胜地。“云以山为体、山以云为依”,庐山之美,不仅在于它云海弥漫、变幻莫测,且山
庐山,位于长江之滨、鄱阳湖畔。据说一年中约有192天左右在云雾中渡过,雨水十分充沛,自古为诗人墨客访幽探秘、赋词作画的游览胜地。“云以山为体、山以云为依”,庐山之美,不仅在于它云海弥漫、变幻莫测,且山中飞瀑腾空、银河倒悬,清泉如镜,如诗如画。庐山之美,一年四季各有秋千。春观云雾,得古今传诵之佳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淋漓尽致地描述了雾罩庐山的朦胧之美;夏看瀑布,一首“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可谓家喻户晓,把庐山瀑布渲染得壮观而浩瀚;秋观红叶,自是“枫叶红胜二月花”的斑斓灿烂;冬赏雪景,明代诗人王世懋之《庐山雪》“朝日照积雪,庐山如白云,始知灵境杳,不与众山群。树色空中断,泉声半天闻,千座冰玉里,何处看匡庐?”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庐山的冬日雪景。几首诗就把庐山之高、美、奇、幽、秀概括得尽致无遗,不禁让人叹为观止。
庐山之美,紧紧地牵引着我驿动的心。终于在23岁的初秋,不顾家人的担忧,毅然背上行囊,独自一人下广州、经南昌、到九江,最终登上了神往已久的神秘庐山,一偿我多年的夙愿。
庐山离九江市区很近,从九江市秋雁邮苑出发,经过一个小时左右的囤积,就到了庐山脚下。往上望,只见庐山竹海绕山、山峦叠翠,微风过处,处处秀气的翠竹款款弯腰,轻点螓首,象是欢迎客人们的到来。人说“无竹则俗”,这满山遍野的翠竹,衬托得庐山是如此的静谧与空灵,实在让人感觉心旷神怡、豁然开朗。
汽车开始往庐山上行。只见道路两旁栽满了色彩斑斓的小雏菊,一朵朵小花儿开得无比娇艳,金黄的、浅紫的、淡红的,好不热闹,如一群活泼的小孩子在欢快地笑着闹着,无拘无束、无牵无挂。
随着汽车的移动,松树开始慢慢地增多,而原本阳光普照、蔚蓝色的天空竟然在不留意间乌云密布,山风骤起,并开始淅淅沥沥地下起了小雨点,雨中云雾渐起。越往上行,雨点也越来越密,云雾在雨中也由淡渐浓,终于蔚然大观,把整个庐山笼罩在乳白色的缎子里。此时的我,因独自一人,故而能专心地观察着此刻庐山的变化。只见云雾浓得看不见一丈以外的景色,前面的汽车在浓雾中忽隐忽现,神出鬼没,车速缓慢得可以用“龟速”来形容了。说来好笑,明知庐山是座多雨雾的山峦,但我还真不信邪,因为在山下时还是阳光普照、蓝天白云,怎可能说下雨就下雨、起风就起风呢?!就还自以为神明眷恋,必能在这个天公作美的日子里,把古往今来皆称“云深不知处”的庐山一览无遗!谁知……不禁摇摇头,自嘲地笑了笑。
在云雾中“游动”的我们,再慢也终于登上了庐山之颠。此时雨点小了,尽管依然密密的,但汽车一停稳,把连帽衫的帽子往头上一戴,就迫不及待地钻下车,随着撑着各色雨伞的人流往栈道走去。开玩笑,千里单骑来到庐山,怎么能因这点雨水给困住?就算被淋了一副“落汤鸡”样,我也要把庐山的一点一滴寻寻觅觅!这个时候,据闻还不算是游庐山的旺季,但窄窄的栈道上依然人潮拥挤,加上被雨水浇过的小径有点滑,当时的我是穿着一双高高的白色的鞋子,走在这样的路上还真有点危险的感觉。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那条栈道的尽头,有一处有名的“断桥”,西湖的“断桥”什么时候搬到这里来了?当然不是啦,那是从山崖的这边凌空伸出一块长石,在一个适当的角度,从相机镜头里望去,还真的象是一条断桥呢!
走过栈道,车子在那一头等着我们。说到登山,这也算是我最轻松的一次了。
到达含鄱口时,雨下得像天上泄洪般车上的游人都不愿意出去,但是我却不愿轻易让著名的景点与我失之交臂。据介绍说,站在观日亭往下望,在天气晴朗的时候能十分清晰地看到鄱阳湖与长江一清一浊的分界线。而此刻站在观日亭中,分界线自然是看不到啦,但却给了我意想不到的惊喜。往下望,只见庐山在倾盆大雨中蒸腾起大片大片的云雾,云雾在风的驱动下,像滔滔大海潮起潮落般,一处浪起、万浪随涌,你追我赶、你跑我追;从山前涌到山后,再从山后涌回山前;或高或低、或淡或浓;嘻笑怒骂、风云变幻,把座庐山演译成古代战场般,如战鼓骤响呐喊摇旗、似硝烟四起锋火连天,让人看得心簇摇动、目炫星飞。
跟团旅游就是这样不好,当我还沉醉于庐山给予我的视觉大餐时,导游在车上已在高声呼喊着独自一人欣赏云雾的我,只能依依不舍地告别含鄱口,感觉还是意犹未尽般。此刻的我,尽管有好心的导游借给我一把小花伞,但在庐山“热情款待”下,还是带着一身的雨珠钻回车上。汽车缓缓开离含鄱口,在往庐山别墅的途中,骤雨初歇,浓雾渐散,庐山羞答答地终于露出了洁净秀丽的脸庞,让人不禁眼前一亮,忽然一种“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依人却在灯火栏栅处”的感觉油然而起。
版权声明:本文由sf123找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