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琴韵在销魂

千年琴韵在销魂

丁力散文2025-05-16 08:57:31
“琴者,情也;琴者,禁也。”吹箫抚琴,吟诗作画,登高远游,对酒当歌,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及士大夫们日常生活的生动写照。“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这是求爱之音;“妻子好合,如鼓瑟琴”这是夫妻间鱼水的真实写照;“
“琴者,情也;琴者,禁也。”吹箫抚琴,吟诗作画,登高远游,对酒当歌,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及士大夫们日常生活的生动写照。“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这是求爱之音;“妻子好合,如鼓瑟琴”这是夫妻间鱼水的真实写照;“呦呦鹿鸣,食野之萍。我有嘉宾,鼓瑟鼓琴”这是高人雅士间的待客之道;“众器之中,琴德最优”这是高人对古琴的至高推崇。什么是雅乐?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有何具体内涵?古代士大夫间如何独坐抒怀,对月当歌?如何交友为朋,以乐为食,伴琴为生?这便是。
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四千余年。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内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外合五音,宫、商、角、徵、羽。后来文王囚于羑里,思念其子伯邑考,加弦一根,是为文弦;武王伐纣,加弦一根,是为武弦。合称文武七弦琴。
古琴的音域为四个八度零两个音。有散音七个、泛音九十一个、按音一百四十七个。演奏技法繁多,右手有托、擘、抹、滚拂等;左手有吟、猱、进复、退复等。
一首优美曲子的演奏,需要演奏者的素养、情绪、技艺、环境、听众、乐器等众多因素的配合,有一者不到位,效果便会受到大的影响。什么叫历史文化?技艺到了何种程度方可称为艺术?高雅的艺术为何凡人难以接受领略?原因就在这里。
北国的深秋,天高云淡,气爽鸟鸣,百草枯黄,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处,天际有一行飞鸣传来,让人心头不由的一颤,悠悠思念无限地扩开,伴着九月的云气向四方响达。这是千古名曲《平沙落雁》为我们营造的一幅深远而浪漫无比的诗境。借着耳边清远的琴声,我仿佛听到了从远古的一方飞来的那行鸿雁,过雁门关塞,望晋阳而吟,回环顾盼,空际盘旋,抵汾水而栖息的仙话神韵。什么叫怡养身心,忘乎所以,什么叫今日闻君古琴语,如听仙乐耳暂明?什么是余音绕梁,三月不绝?这也是。虽说学琴只有半年多的小琴友弹得还不是那么流畅熟稔,但那份越超时空,跨越千古的天上仙乐之美妙神韵,我已是亲耳聆得,用心想像到了。
阳春三月,五一佳节,世事放下,身心轻松,能在三晋大地的一处幽雅方地,沐浴一番古韵真音的熏陶,让疲惫的心暂得一清静,这不能不说是身处现代红尘的一介凡生的一大幸事。万象书城,再一次忘却俗务,顶着骄阳驱车而去。更何况这次是龙城太原几家有名的民间文艺组织合举而办,更何况这次是受朋友之邀,且又是心仪许久的一场精神会餐。
“太古传声,弦歌不辍”几个大红的字印在眼前,自然地就迎面吹来了一股太古之风,浓浓的,烈烈的,却更是雅雅的,淡淡的,古色古香的,让人心旌平定,逸兴俱息。
龙城书香读书会、山西文赢书院、晋阳印社、太原义工联合会、太原晚报、三晋都市报,每个单位都有高人出席,而最主要的还是今天唱主角的唐风琴社。唐风琴社,第一次听到,社长是前不久认识的彭建军,正值中年,清秀端庄,文雅清纯,谈吐不张扬,衣着素雅古服,面带真诚笑容。一出口,那平和如一,不高不低,亲切自如的语音,绝对是由千年的古风净化而成的,再听上述那些有关古琴的知识介绍,方知,知识不是吹来的,本事不是花钱买来的。从上一世纪末全太原市可以完全弹奏一曲古琴曲的只有两人,到今天的二百人左右,这中间,彭建军付出了多大的心血呀,唐风琴社起到了多大的核心引领作用。当然,这位中国古琴学会山西艺术中心主任没有任何一点的自夸,有那么多的弟子在那里为各位来宾献艺,如痴如醉的我们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只有听琴。望着杯中淡淡的绿茶,伴着静静的太古弦音,听着彭老师的高足许文娟美女的《梅花三弄》,那又是一种何等的享受!
“梅花一弄戏风高,薄袄轻罗自在飘。半点含羞遮绿叶,三分暗喜映红袍。”刚刚上午到公园里看过桃花,与眼前这与寒风作戏,含羞暗喜的梅花相对比,感觉那春风里的点点桃红,真的有些轻浮放纵,不自知自重了。生命只有经过百般的磨难,实实在在做好自己的每一回开落,方可领悟大地对人间的一番真谛的。这不,经过三弄的生命,唤来了群仙,雾绕着云蒸,让百鸟齐喧,蝶舞蜂飞,一片丹心谱写出了九天的重彩,生命才真正涅磐出了有关越超凡世的绝美精魂。正是这样的精魂,才使在座的每一个相识、不相识的人,自觉地聚到了一起,共同享受着三月之风吹来的古琴仙韵。文化的魔力,也在于此,看不见,摸不着,却丝丝入心,扣动着每一根清远纤细的神经,让人记记了落日几时偏向西山。
以上这是一个在弹,更有两人和弹同唱的优美曲子。她们是王冉与高小宇,一艳红一素白,一对清纯美少女,都穿艳丽的汉服,脸庞均很白晰,大方而脱俗。轻拢慢捻抹复挑,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吐字清秀,字字如玉,腔里则充满了浓浓的娥皇之怨,女英之念。那远在他乡的古帝之王舜听了,能不愁肠万断,泪满湘江?特别是那首感情深挚、缠绵委婉的爱情诗七律·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百结千愁的美女边唱边弹,真的让我有泪盈框了。它非诵,也不是吟,更非电视里我们常听过的那般曲调,而是经过由彭建军老师先编配为琴歌后,再弹唱而出,同时还和之以笛箫演奏家刘小刚先生的箫,那真的是闻所未闻的仙乐一曲了。反正我活这么大,是第一次听到。
一千多年前,那位胸藏万卷诗书,才情横溢,却事业不得志,爱情受到世俗阻隔的诗人李遗山,内心深处那因无尽的相思而发出的深沉感叹,借用今天一位现代的纯情美女的芳唇吐出,配有古琴或轻或重,或紧或慢,或断或续的打、摘、注、撞、进复、退复等挑拨,再加之能把远天流浪的白云招回,使眼前深邃无底的幽谷轮转的哀伤的洞簘的引导,整个书城静悄悄的,连同几个孩子都定住了眼神,氛围被烘托渲染得达到了一个极致,或说在座的每颗现代的心魂,都进入了一种异常神秘高远的状态。诗人与爱人间那无言的聚散,难舍更难分的神情,奇特爱情的艰难,家庭生活的辛酸,年老无能的叹息,或说人世间那百般、无端、说不出、道不明的种种苦楚与痛恨,全在这力竭的春风,凋逝的群芳中显现了出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纵观几千年人类创造出来的无数优美绝伦的诗词曲赋歌调,人世间凄婉悱恻爱情的表达,还有比这让人下泪的吗?更何况,眼下又正值无力乏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