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榆钱情结
野外闲步,突然有清清的香气飘来,寻着香味的方向,远处那曲曲折折的溪畔,一树树榆钱正挂满了长长短短的枝条。那榆钱又嫩又青,碎碎的花片中间夹着一个个小小的花蕊,吐着紫褐色的细细的颈项,顶着一个个美丽的故事
野外闲步,突然有清清的香气飘来,寻着香味的方向,远处那曲曲折折的溪畔,一树树榆钱正挂满了长长短短的枝条。那榆钱又嫩又青,碎碎的花片中间夹着一个个小小的花蕊,吐着紫褐色的细细的颈项,顶着一个个美丽的故事,似乎在诉说相遇春天的激动与欣喜。风一吹过,那圆圆的叶片,或落在行人的发梢,或落在清浅的水面,或落在连连的草坪,生动了一个个春天的故事。
伸手折一枝榆钱,捋下来拣去上面的绒毛,放在口中仔细地咀嚼,甜甜的清香便绕着舌尖儿,慢慢地沁入心脾。那淡淡的香味儿,一下子就勾起了无数个香甜而温馨的记忆。
我的童年时代是在乡下度过的。那个时候,人们的生活条件普遍比较羞涩。不象现在,大鱼大肉都嫌肥腻。能够吃饱肚子,在那时就已经很不错了。所以,一下学回来,我们做小孩儿的事情就是挎个篮子去地里挖野菜,以填补锅里的空白。因此每到榆钱开花的季节,摘榆钱自然就成了我们幸福的事情。
榆钱开花是在春季,当天上的云朵渐渐温柔成一丝丝细雨,当溪边的杨柳泛出了青意,村边地头,屋前房后,那一树树或大或小的榆钱,就开始拱出毛绒绒的小脑袋,在枯褐色的枝头唱起生命的赞歌。等那绒球结出圆圆的花片时,我们几个小伙伴就结伴而行,走向那一簇簇引诱我们欲望、生动我们渴望的山野,在笑声里去摘满一篮子又一篮子的甜蜜。
那时的榆树很多,一顿饭的工夫,就把篮子摘满了。回到家后,母亲仔细地拣去里边的尘芥,用清水淘洗干净,晒到八成干,然后拌上玉米面(那时是舍不得吃白面的,只有家里来了亲戚的时候才吃),放上盐,搅匀了,再放到锅笼里蒸二三十分钟,出锅后,就可以吃了,那味道真是美极了。如果再用花生油小炒一下,放上蒜汁、葱花之类的调味品,那简直就是天下最奢侈的享受。现在,美味佳肴已经走入寻常百姓家,而那几十年前的用来充饥的榆钱反倒成了餐桌上的珍味了。
榆钱儿可以食用的日子,大概就只有几天光景,等榆钱结籽了,颜色就变的苍白,一有风吹,那白色的圆片儿蝴蝶般地飘飞,散落成漫天的诗意,柔美着一个春季的情思。
榆钱儿离开了枝头,榆叶开始由嫩绿变得青翠。榆叶的形状呈椭圆形,叶顶有点尖尖的,叶面上有毛细血管一样的经络,映着阳光,透明的绿意有种凝脂的感觉。榆叶不适合蒸玉米面,但是可以用来熬粥。用榆叶熬出来的粥,青中带黄,很惹人眼馋。白瓷碗里青黄的稀粥上面飘几枚绿色的榆叶,黏糊糊的味道格外香甜。
那时不像现在一样,春天里可以有蔬菜。除了秋天晒的豆角、萝卜丝一类的干菜,就没有可以入锅的鲜菜了,因而除了去地里挖点野菜,榆叶也可以算得上是能够生动饭碗的绿色“蔬菜”了。简单的稀饭里有几枚绿色榆叶的点缀就特别诱人胃口,可以让眼睛和嘴巴美上一阵子。
然而,不是什么时候榆树的叶子都可以食用的。当榆叶的颜色变成深绿时,榆叶就不可以入锅了。这时的叶子越来越有种沧桑感,吃起来发硬发涩,只能成为用来喂猪的饲料了。
榆树的生命力极为顽强,只要有种子飘落的地方,第二年的春天就会长出株株稚嫩的榆条来。据说三年自然灾害中,人们为了活命,不仅吃光了榆钱、榆叶,就连榆树皮也剥下来充饥,剥掉皮的榆树就会死掉,而经历了一场大劫难的榆树竟然没有绝种而坚强地生存下来,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这些年,大多数树木被砍了又砍,榆树也难逃厄运,但是它却依然执著地生存着,不论地势,不择土壤,不怕严寒,不惧旱涝,不畏盐碱,无论是小路旁,还是沟渠边儿,只要有可以存留生命的地方,它就会一簇簇、一丛丛地生长。
正是因了这许多有关榆树的种种情结,所以每年春暖花开的时候,我都要野外走一走,去采集一些串结着我童年故事的榆钱儿,请母亲做一顿榆钱玉米面、榆叶锅贴。尤其是这些年离开家乡,离开那看着我长大的村庄,就特别怀念那处处生长着的榆树了。
紫陌东风飞度笑,榆钱串串谁缀满?闻着榆钱儿的香味,在记忆的河里拣起一朵朵清甜的浪花,心里涌过一阵阵暖流,沉浸在“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满天做雪飞”的诗意里,我的眼睛湿润了……
2008年春
版权声明:本文由sf123找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