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名士小记
古人似乎比现代人更珍惜名誉,更看重气节。翻开古书旧志,总会有许多名人志士以鲜明的性格特点进入我们的视线。历史长河中仁人志士不断涌现,层出不穷,而记述者或许是敬仰他们的为人,或许是彰显他们的功德,所记史
古人似乎比现代人更珍惜名誉,更看重气节。翻开古书旧志,总会有许多名人志士以鲜明的性格特点进入我们的视线。历史长河中仁人志士不断涌现,层出不穷,而记述者或许是敬仰他们的为人,或许是彰显他们的功德,所记史实字里行间饱含激情,而评说亦多用褒奖之词。所以就有不屑嗟来之食的硬汉,就有“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豪言,更有舍生取义、慷慨赴难的悲壮之举。疆域不分大小,年代不论远近,大凡人类生存栖息过的地方,都或多或少出现过值得称道的人物,只是在记载上有详略之别,在笔墨上有轻重之分。至于史料当中无名无姓者,或许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其人其事当时只是民众口头上传播,而缺少文字记载,随着时间的推移,被历史慢慢地淡忘了。但他们的言行,不见得比入史入志者逊色多少。我们在敬佩那些名字和事迹一样闪光的历史人物时,同样敬重那些默默无闻但其精神和天地一样永存的无名氏。
有必要说说崇信历史上的几位名士。
有一个生卒年月不详的崇信人,名叫樊处约,他在北宋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中了辛巳科进士。崇信旧时地僻境狭,不通周道,出一位进士自然十分了得。樊处约算是崇信人的骄傲,而他也确有真才实学,文章气谊为当时第一流。按理说,处约开端良好,才气过人,仕途自当一帆风顺。但宋徽宗赵佶大兴土木,修建了延福宫、万岁山,耗尽人力财力,以致国库空虚。而崇信当时信奉道教,遍修宫观,搜刮民间珍奇玩好和奇花异石,加重人民负担,激起农民起义。樊处约身为宋臣,上无力劝谏皇帝,整饬朝纲,下无权约束官绅,减轻家乡百姓之苦,于是,愤而隐居崆峒山,以此明志。后来金人占领本地,聘他做官,樊处约誓不顺从,说:“我生为宋人,死为宋鬼,忠臣岂事二主哉?”竟而绝食以死。旧志对此记载文字简约,但处约铮铮铁骨,义正辞严,形象跃然纸上,令人肃然起敬。
梁大德,号仰峰,生卒年月同样不详。家住郭下里西城街内,为明代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拔贡,曾任河南陕州同知,授儒林郎。梁大德不但对已约束严格,以古代清廉之士为范,而且关爱百姓,体恤下情,因而赞誉之声四起。孟津出缺一名官员,上方意欲调大德前往。陕州百姓拥戴大德,大德亦舍不得离开此地,以致引发孟津民众噪动,强行将大德拥至辖地的奇事。梁大德到职后倾其心智,悉心治理,饬廉隅,息争讼,造福于一隅,建功于一方。后因老母年迈,梁大德辞官归乡,孝养高堂,教诲子侄,扶弱济困,声名远播。在家乡期间,梁大德重修了龙泉寺圣母宫,凿洞修祠,命名“永思祠”。现今龙泉寺大佛殿后建有梁家祠堂,所供塑像即为梁大德。一个地方的风景名胜点,居然有私家祠堂,似难理解。其实,品行高尚、功德显著者,不仅族人跪拜,也理应受到大家的敬奉。
还有一个人叫朱宏道,世居崇信,明万历年间贡生,曾任山西霍州判官。崇祯初年,朱宏道辞官归里。其时正值混乱,朱宏道一身正气,协助崇信知县庞瑜,召集士民,修筑城墙,以防贼寇。家人以为朱宏道无守土之责,纷纷规劝其躲避,但朱宏道不为家人之言所动,说:既为邑人,守土有责,临难之时逃脱,岂是大丈夫所为。坚守数日,因天降大雨,城墙坍塌,乱民纷至,朱宏道于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遇难。省抚将朱宏道死难之事上报朝廷,朝廷追赠其为陕西都司经历。
和朱宏道一同殉城的,还有一位外籍人庞瑜,不能不提。庞瑜,字坚白,湖广公安人,就任崇信知县一年后即被乱民所杀。守城时,得朱宏道鼎力辅佐,两人肝胆相照,誓死坚守。城陷之后,抗义不屈。乱民深感庞公大义,最终离去。人们劝他说,空城不可再守,还是暂且躲避为宜。庞瑜拒不听从劝告,后来,乱民又至,耳闻目睹庞瑜节义之事,许以鞍马金帛让其回家,但庞瑜不为所动,抗节益历,骂声愈烈,遂被乱民杀害。乡民邑人莫不悲哭号啕,殓尸葬于城内康王庙前。朝廷闻知悼惜,赠固原知州,并立古碑二座,一镌庞公赴难纪实,曰“清贫固守,效死勿去”,一镌“丹心碧血”。
以上几人所言所行,正气凛然,听来令人感叹不已。几个人死的方式虽然不同,但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民族气节和人生价值,足以激荡起每个人的浩然正气。这些名士们用生命树起的丰碑,确需我们抬头仰视。
版权声明:本文由sf123找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依稀流年,你已远走
下一篇:老爸:为谁辛苦为谁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