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崆峒山

问道崆峒山

典校散文2025-03-25 21:27:39
汽车一路南行,由银川驶往甘肃平凉,一路所见无非黄土与山丘,临近甘肃界,黄土塬被持久的雨水冲刷荡涤和风沙剥蚀,形成了壁立千仞的悬崖,悬崖纵横交错连绵起伏,于是就有了山峦状,而且随着车辆的行驶,公路两旁的
汽车一路南行,由银川驶往甘肃平凉,一路所见无非黄土与山丘,临近甘肃界,黄土塬被持久的雨水冲刷荡涤和风沙剥蚀,形成了壁立千仞的悬崖,悬崖纵横交错连绵起伏,于是就有了山峦状,而且随着车辆的行驶,公路两旁的悬崖越来越陡峭越来越高,山的感觉越发强烈,于是感觉到进了又一座高山,看了看地图知道,我们已经进入了六盘山山脉。
汽车就这样一瘸一拐的行驶在曲折的山道上,时间一长有了闷困的感觉,于是闭目,随着车辆起伏的节奏进入梦乡。不知多长时间,司机喊快到平凉市了。我一惊,抬头看看窗外,不知什么时候,汽车从山谷里爬了出来,一块相对开阔的谷地上一座城池凸现而出,哦,快到目的地了。
但是,先吸引我的是路边一块路牌:向右行驶11公里,崆峒山。
对崆峒这两个字的敏感,首先来自于武侠小说,因为喜欢武侠小说,所以记住了少林、武当、峨嵋、青城、崆峒等五大武术流派,崆峒便是其中之一。因为好奇,遂让司机右转先上崆峒。
崆峒山东瞰西安,西接兰州,南邻宝鸡,北抵银川,是古丝绸之路西出关中之要塞。特别难得的是,在黄色为主色调、植被稀疏的中国西北,崆峒山却是天然的动植物王国,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其间峰峦雄峙,危崖耸立,似鬼斧神工;林海浩瀚,烟笼雾锁,如缥缈之仙境;高峡平湖,水天一色,不乏漓江之神韵。既富北方山势之雄伟,又兼南方景色之秀丽。而且崆峒山为典型的丹霞地貌,其中峰峦起伏,狼牙交错,危崖高耸。有东、西、南、北、中五台形似莲花,四面展开。中台是崆峒山的中心,海拔1894米,地势平坦宽广,视野开阔,有山路可使车辆直达其上。于是在中台下车,虽是深冬季节,古树森森,仍有幽深之感。信步游走,举目环望,被一块石碑吸引,上书:秦始皇、汉武帝西寻崆峒登临处。查看石碑上的介绍知道,崆峒山乃中国道家第一仙山,道家十二金仙之首广成子即在此修炼,传说始祖黄帝曾问道于广成子,求长生之法。广成子告诉他说:“至道之情,杳杳冥冥。无视无听,抱神心以静。形将自正,心净心清。无劳尔形,无摇尔精,乃可长生。慎内闭外,多知为败。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千二百年,而形未尝衰。得吾道者上为皇,失吾道者下为士。予将去汝,入无穷之间,游无极之野,与日月齐光,与天地为常,人其尽死,而我独存焉“。意思是说:修道之最高境界就是心中一片空漠。只要凝神静修,你的肉体必然就会十分洁净,你的心神也会非常清爽。不使你的身体劳顿,不使你的精神分散,你就可以长生。注重内心的修养,排除外界的干扰,知道过多的俗事会败坏你的真性。我广成子能专注于养性,心境平和而清净无为,所以活了一千二百岁,身体很好也不衰老。所以,得我道者,必将成为上黄之才,失去我的道将庸碌无为,得我道者必将与日月齐光,与天地同寿,别人都死了,而我却独存。
知道广成子是在《封神演义》这本书中,广成子应该是元始天尊的徒弟,地位不如老子、元始和通天教主。最厉害的武器是翻天印,后来给了徒弟纣王之子殷郊,后来殷郊背信,反了武王,广成子自己都镇不住,出动了五色旗才算搞定。可见,说黄帝求道于广成子,广成子又把自己说的那么厉害,多半吹牛的成分居多。后来有些好事者又说老子的前身就是广成子,可能是让传说合理一些罢了。
但是,传说毕竟糊弄了一些人,这不,连秦皇汉武也未能免俗,从西安到崆峒,不远千里车马劳顿兴师动众而来,恐怕不光是为了观景,最主要的,想求得长生才是最终目的。但是,连庸碌无为之人尚不能做到“杳杳冥冥、无视无听、抱神心以静、形将自正、心净心清”,何况是这些吞吐宇宙,欲纳四海的封建帝王?所以,纵使秦始皇倾举国之财飘洋过海求取仙药,纵使汉武大帝固执的修建承露台,终究不能长命百岁,分别在50岁和70岁心不甘情不愿的崩薨毙命。
今天,作为凡夫俗子,我们为了工作不远万里奔波于中国北部广袤的大地上,也不可能做到抱元守一、清静无为,所以,问仙求道以求长生也是不可能。但是,如果活出意义,比如,尽责于集体,无愧于家人、朋友及同事,则能得以宽心,心清月朗,平和自然,嘿嘿,不也是一种修炼,一种长生之法吗?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