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意江心屿
在中国的四大名屿中,我只去过鼓浪屿,其余三屿(江心屿、东门屿、兰屿)均未涉足游览。戍子年深秋,我有幸来到草木葳蕤、碧水粼粼、古迹丰赡的江心屿,领略了“瓯江蓬莱”气度非凡的韵味。作为屿的创意,江心屿不仅
在中国的四大名屿中,我只去过鼓浪屿,其余三屿(江心屿、东门屿、兰屿)均未涉足游览。戍子年深秋,我有幸来到草木葳蕤、碧水粼粼、古迹丰赡的江心屿,领略了“瓯江蓬莱”气度非凡的韵味。作为屿的创意,江心屿不仅汇集了上苍赐予的构成名屿的所有天然要素,还有大量璀璨耀目的人文景观。有了自然的骨架和人文的衣裳,江心变得即柔媚又刚毅。刚柔并济的自然融合,融合出别具一格的屿景魅力。
要解读屿景魅力,先从东西双塔开篇。东西双塔有“世界古航标”的美誉,已被列入世界百座历史文物灯塔。东塔位于东峰山,始建于唐咸通十年(公元869年),塔顶塔刹现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枝繁叶茂的几株榕树。塔生榕树曾被誉为旷世奇观,煊赫一时。西塔位于西峰山,建于北宋开宝二年(公元969年),因为年代已久,地基松软,高大遒劲的塔身现已经呈东南方向倾斜。东西双塔遥遥相对,擎天而立,携手展示凌云之势;往来船只,只要遥见东西二塔便知已到温州市区。可以说,屿上的东西双塔已经成为温州风光的一种标帜。
每一个人文景观都有一个古朴的故事,江心寺也不列外。瞅着黄墙灰瓦的古老寺院,我的思维仿佛穿过时光隧道,走进历史的深处。古时江心寺被中川河一分为二,河的东西各有一座寺院,东边的叫普寂禅院,西边的叫净信讲寺。南宋绍兴7年(公元1137年),普陀山青了禅师奉宋高宗赵构旨意来江心屿传经诵法,见两座寺院被中川河隔开,交通极为不便,便禀奏赵构。赵构揆情度理地诏书青了禅师,让其率众弟子填塞中川河而建一座寺院。众弟子不辞劳苦,以“愚公移山”般的精神添平中川河,建成了寺院。寺院建成后取名中川寺,后改为江心寺。现存的江心寺为清乾隆五十四年重建,分前、中、后三殿。在寺院里,最值得称道的当属大门两边南宋诗人王十朋撰书的叠字联:“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王十朋是温州第一状元,本名王梅溪。他通过犀利的目光观察江心屿的潮长潮落,云聚云散,后经巧妙构思,写出了深沉睿智、可圈可点的名联佳句,让人叹为观止。
怀着惊世之叹,我走进宋文信国公祠。此祠堂建于明宪宗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是后人纪念文天祥的地方。德佑元年(公元1275年年),元军大举南侵,朝廷命文天祥在江西组织义师万人,北上保卫临安,以解燃眉之急。临安企稳后,朝廷畸轻畸重,派文天祥前往平江抗元前线。败不旋踵,临安又变危机,掣襟露肘的朝廷命文天祥再度回师保卫临安。而此时擐甲挥戈的元军已抵达临安郊外,鹰扬虎视。鉴于形势,朝廷将文天祥授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出使元营谈判,结果遭元军拘押。后在解送途中,文天祥逃脱。而此时南宋王朝气数已尽,豪横跋扈的元军攻入临安。文天祥谋划在江北组织抗元却未果;后又为寻找南奔的宋室益、卫二王,栉风沐雨来到温州,留居江心屿一月有余。留宿间题写了《北归宿中川寺》,表达了复兴社稷的决心。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在广东潮州五破岭与元军激战,兵败被俘。行刑前,文天祥写下了荡气回肠而又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人身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篇诗文伴随着文天祥正气凛然的形象,彪炳日月。
说到诗,不能不提南北朝山水诗鼻祖谢灵运(公元385年-公元433年)。谢灵运任永嘉太守期间,曾登上江心屿并写下《登江中孤屿》一诗。流光溢彩的江心屿由此如影随形地随着谢灵运玲珑剔透的诗句名播四方,并在蜿蜿蜒蜒的岁月里吸引着历代文人墨客慕名而至,嘲风弄月,吟诗作赋。像孟浩然、李白、杜甫、韩愈、陆游、文天祥等大家都曾在屿上咏怀景致,写诗留墨。文人墨客的无数妙篇佳章,让江心屿兀然间赫赫扬扬,流韵溢彩。为了纪念唐朝诗人孟浩然,后人于明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在屿上建了浩然楼。浩然楼又叫孟楼,是二层木质结构。拾级上楼,倚栏聆听瓯潮澎湃,观江上微风鼓浪,真格别有一番情趣。难怪江心十景中数到“孟楼潮韵”,这番韵致确实让人搂心刻骨,永志不忘呢!
版权声明:本文由sf123找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