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行之印象(4)
华夏56个民族以各自的勤劳与智慧创造了本民族辉煌灿烂的民族文化,丽江纳西族以本民族奇异而又鲜明的个性;浓郁而又多彩的民族风情;深厚而又多元的文化积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听导游介绍,我知道丽江古城也
华夏56个民族以各自的勤劳与智慧创造了本民族辉煌灿烂的民族文化,丽江纳西族以本民族奇异而又鲜明的个性;浓郁而又多彩的民族风情;深厚而又多元的文化积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听导游介绍,我知道丽江古城也叫大研古城,是世界文化遗产古城,具有800多年历史,始建于南宋末年。是元代丽江路宣抚司,明代丽江军民府和清代丽江府驻地。是一座以纳西族为主的,由白族、藏族等多个民族的先民自隋末唐初经营至今的历史的文化名城。
顺着玉河水走过古城,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浓厚的民族风情。古老的街道由五花石铺就,街道旁有流清淌碧的小河,临河是鳞次栉比的古老的具有鲜明纳西族建筑风格的骑厦楼、古宗楼,这些平檐翘角的木质“矮脚楼”的门、檐、窗大部分都有雕刻花纹图案,尽管雕刻艺术较为粗糙,却反映出它历史的久远。檐前的门窗旁悬挂着一串串红灯笼,在深褐色古楼群中分外显眼。有些店铺的名称还是用古老的东巴象形文字书写的,反映出古城特有的民族特色。这些古老的骑夏楼、宗楼都是临水而建的,古楼与老街都由木桥相连,独木桥绝大多数是用质地坚硬的栗树木做成的,每一座古楼门前都有一座木桥横卧在小溪上,站在街道转弯处的石拱桥上俯视,临街的溪流上横放着的一排排深褐色的木桥,如浮在溪流水面上的木排,也为古城的一大风景线。
古城的大街小巷都是由五花石铺就的,这些被当地人称为五花石的石材,可能是阳山石,我从这些光滑的五花石板上读出了古城悠远的历史。踏着五花石板,我来到了四方街,这四方街其实是一个由五花石板铺成的古广场,象是一个古老的集市地。丽江古城是在海拔2800多米的高原古城,到处可见小桥、流水、人家之美景,随处可闻清泉碧流的潺潺之声,丽江古城是一座高原水城。我们是顺着河水进入古城的,到城内又见溪渠交通,河溪相连,拱桥、石桥、木桥随处可见,街傍河,楼临溪,整个古城座落在一个巨大的水系之中。
导游介绍说,面积为1.6平方公里的丽江古城有三条主要河流,即中河、西河、东河,统称玉河。中河为从古流到今的自然河流,它源自玉龙雪山。西河为人工开挖的河流,是明代木氏土司组织人工开挖的。东河是清代人工开挖的河流。三条河流再与数不清的渠、溪相连,把碧清的玉河水引到古城的每个角落,使整个丽江古城座落一个巨大的水网之中,也使古城如一片漂浮在水面上的碧绿的荷叶。站在中河的映雪桥上纵目四顾,只见古城内石拱桥、栗木桥、石板桥四处横跨,居民门前的小木桥成排成行,而且这些桥都是些颇有年岁的古桥。在丽江古城的古城的古桥中,最古老的是栗木板桥,怎么栗木板桥会比石板桥还古老呢?导游告诉大家,这栗木质地坚硬如石,耐经风雨剥蚀,纳西先民置具架桥都用此木。其次才是石拱桥,丽江古城的石拱桥始建于明代,是纳西族木氏土司聘请内地工匠精心设计,并花巨资建造的,这座映雪桥也是明代建筑的。这些构造精美、古朴典雅的石拱给古城增添了无尽的诗情画意。桥在丽江古城除了交通以外,还有其特殊的作用。古城自古就有桥市的风俗,桥是古城的集市地,四乡八村的人们进城赶街,背着满箩满筐的农副产品,在石拱桥西边的桥堍旁叫卖交易,城里的居民到此买菜购粮,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日长地久相沿成俗,古城大多数的石拱桥两侧都有集市贸易,这就是丽江古城特有的桥市风景。桥在丽江古城还有一项特殊的作用,古城的石拱桥普遍高于一般的民房,桥就成了登高远望,观物赏景的好去处。站在石拱桥上,极目四望,傍河的街道,临渠的小巷,大河小溪的来龙去脉尽收眼底,这也是古城的一道特殊的景致。丽江古城中的那些数不清的河、渠、桥是高原水城鲜明的标记,这些鲜明的标记也凸现了古城独特的个性,让我这个来自大西北游客入临江南,被高原水城所特有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致中流连忘返。
在丽江古城的大街小巷和河畔桥边探访,时时能见多彩的纳西风情,处处被浓郁的东巴文化所包围,使人如在读一本用东巴象形文字书写的东巴文化史书,终也难以读懂。四方街广场上的那些操持着纳西族乐器,围着圆圈的纳西族男女们,正在跳着纳西族舞蹈。据介绍,这种舞蹈是反映纳西族人民生活的文化形式,是能歌善舞的纳西族先民自娱自乐和招待客人的方式,在山区古老村寨形成,在纳西族人群中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舞蹈。这种已有近千年历史的古老舞蹈,让我领略原汁原味的纳西族古老的生活习俗和风情,是民族舞蹈之中的一枝奇葩。
如果说古老的纳西族舞蹈是一枝奇葩的话,那么,这个民族所特有的“东巴图画文字”则是东巴文化的一块瑰宝。这种用图画出形状的文字,其实是一种象形文字,这种文字不仅有单体的,还有合体的,因此不仅能描摹日月水火这类事物,而且能状写比较复杂的事物予以传神表达。我在街旁的墙上的“东巴图画文字”中,按照文字的形象,认出好几个字,在大研古城的街头漫步时,随时都可以看到用东巴图画文字写成的春联、招贴等,人称这是象形文字的活化石。
说到东巴文化最不能不提的是纳西古乐,这种古老神奇的乐曲,由《巴石什礼》古乐和丽江洞经两大部分组成。《巴石什礼》古乐是纳西族为超度鬼魂的“安魂曲”,这部古老乐曲的第一章叫“笃”的曲子,是由芦管、“咚利罗”、“牛角膜”和“吉子”等多种乐器合奏的,曲调舒缓悠远,听之仿佛将人带进空澄的旷宇。丽江洞经是源自汉域的道教洞经音乐,又称洞经宫廷音乐。细听洞经音乐,恰似委婉明丽的江南丝竹。丽江洞经是道教洞经音乐传入丽江以后,由纳西族乐手与《巴石什礼》古乐有机结合而产生的乐曲。丽江洞经既保存乐道教洞经音乐的经典,又吸收了《巴石什礼》中“笃”一章的精华,这种优美的乐曲也许是因为长期处于高原偏僻之地,少受外界干扰,而得以原汁原味的保存至今,一经发掘整理,便成为光彩夺目的音乐宝库,已被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观《印象·丽江》大型实景剧使游客进一步了解纳西文化的源远流长,听导游介绍《印象·丽江》是由张艺谋任导演,老谋子总是喜欢以大手笔、大场面、全方位的宏大场景进行演义,《印象·丽江》也不例外,全篇以《古道马帮》、《对酒雪山》、《天上人间》、《打跳组歌》、《鼓舞祭天》和《祈福仪式》共六大
版权声明:本文由sf123找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