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于北京两则
  城市的诗意实在有幸能一睹城市中的诗意。总感觉生活在城市中是很可悲的,也是违背人的本性的。一座座楼房就像一个个的笼子,怎么能装得下人的悲欢离合呢?站在高处俯瞰街道,无论是高级轿车还是三轮车统统成了一群小
              城市的诗意实在有幸能一睹城市中的诗意。总感觉生活在城市中是很可悲的,也是违背人的本性的。一座座楼房就像一个个的笼子,怎么能装得下人的悲欢离合呢?站在高处俯瞰街道,无论是高级轿车还是三轮车统统成了一群小蚂蚁中的一只,畏畏缩缩,在看似威武的横冲直撞。
城市里有平房似乎更是一种羞辱,还记得多年以前,某海边城市宣布该城区没有一座平房,立即引来众人参观学习,仿佛是一种莫大的荣耀。幸好,越来越多的人懂得保持一个城市的特色比争取这些哗众取宠的荣誉好的多,古城北京就是一个。很多到过西方一些国家的人回来都说,北京太可惜了,没有自己的特色了。除了故宫周围那么一小片,其他的大都淹没在高楼大厦的身影背后了。这是一种迈向现代的脚步,却也是对历史的不负责,无法想象多少年后,我们的后代在学习历史的时候,找不到一点古迹瞻仰,那该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情。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不是说出来的,而是要实实在在的展现出来,恰恰是一些传统的东西在展现着历史的风雨是如何打磨我们民族的脊梁。
因为有雨,我多了些闲情逸致,静静站在窗台上俯瞰远处,打量古都北京的风貌。我突然像是发现了某种神奇似的,厚重的城市一时间在眼前变得轻盈而富有诗意起来。在天坛的南边是一大片的平房,平时在高楼大厦中显得单薄而凌乱,而今天似乎突然换上了新装,在雾气缭绕中婀娜多姿。究竟是这些平房让雨变得有诗意呢?还是这些雨让平房换了新容颜呢?我不得而知,至少现在我觉得他们是一体的,不可分离的。我看不见雾,看不见雨水,也看不见这些平房,我只看见一双巨大的手在挥毫泼墨,将单调的城市浸透在诗意的染缸里。一颗颗的树木从平房中间探出头来,张着嘴,有节奏的咂咂作响。树木沉浸在雾气中间,平房浸透在树木中间,平房又将雾气托起,这一切显得多么的和谐而有韵味。天空很低,难得一见的俯下身子,窥视着大街小巷的点点滴滴,像老人,也像羞答答的姑娘。遥远的地方有一层光亮,一大片高楼置身其中,像是一个个巨人,冷漠而难以亲近,而这些平房却不同,他可能全身布满了泥水,身上有那么一些汗味儿,可我们也能看得见他的憨厚的微笑,像我们的远祖,赤着脚,缓缓走来,邀请我们一同前去。
——这大概也是城市中难得的诗意吧。
转过弯,不一样的风景
一个普通的初秋午后,我骑着自行车行走在北京的高楼大厦中间,显得渺小无几。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多少是一种折磨,周围的繁花似锦与你无关,你不过是个看客,身边就是疾驰而过的豪华轿车,抬头就是高楼大厦,而自己却不过是个刚刚入世、一钱不值的毛头小伙子,如果没有很好的心态,负累的感觉必将常伴左右了。
眼不见心不烦,我转身骑车走进一条小路,没有多久就看到另一幅截然不同的景象。没有了高楼大厦,不见了豪华轿车,周围都是一些平房,甚至可以说是危房,有个别的房子上涂着大大的“拆”字,房子的四周长满了荒草,足有半米高,可以看出人迹罕至了。路也不是完全的柏油路,两旁疯长的荒草显出这条路的寂寞来了。再往前走去,看见几个人围在一起下棋,全然没把毒辣的太阳放在眼里,有的搭个毛巾在肩膀上,有的拿着硕大的蒲扇,更有甚者,直接用手擦擦额头上的汗水,一甩手,好像就把炎热的天气甩走了似的。与刚才见到行色匆匆的人不同,这里完全是另一种生活节奏,大有“任儿东南西北风,我自一片天地“的意思。
实在想不到,繁华的北京城里还有这么一处地方。习惯了都市的繁华喧嚣,到这里反而有些不适应起来,总感觉似乎到了完全一个新的地方。城市,就意味着高节奏的生活,意味着高楼大厦,意味着车水马龙,有些人羡慕这种生活,但越来越多的人审视这种生活的时候,却越发感觉想歇一歇了。
这不仅让我想起一些事来。在一些西方国家,当地人对勤劳的中国移民有一种排斥感。很多中国人自己都想不明白,自己待人接物都是彬彬有礼,工作勤奋认真,也按时纳税,为什么会这么受排斥呢?后来,当地人给他们答案,原来就是中国人太勤奋,打乱了当地和谐的生活节奏。以前,当地上可以很晚才上班,到时间就下班,然后就是出去喝酒泡吧,过一段时间就去度假,生活节奏慢却安逸。伴随着中国移民的涌入,这种节奏很快被打乱。中国人认为勤奋、努力工作似乎就是应该的,不仅提前上班,而且在别人走后还在自己加班,在做事的效率上也远远高于当地人,很快当老板的都愿意雇佣中国人,而如果当地人要想取得一样的地位,就不得不学中国人的加班加点了。
细想一下,两者之间有错吗?没有错。中国人受够了太多的苦难,习惯上以勤奋为美德,勤俭持家历来被一代代人传承。中国人更讲求实际,人在外地,更是愿意依靠自身的勤奋来获得认可,而不是夸夸其谈。当地人也没有错,习惯了这种生活节奏,而且从人的身心上讲,有张有驰,合理的工作和休息才有健康的生活。很多西方人主张人的工作时间不应该超过三分之一的,这与中国人倡导的百分之百的努力截然不同,形成这种碰撞也在所难免了。
这也许就是城市和乡村的碰撞。乡村生产生活中讲究的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城市的生产生活却完全打乱了这种常规,人们习惯了夜生活,习惯了灯火迷离,习惯了行色匆匆。眼睛只看前方,难得有时间来细细琢磨生活了。如果不是这次偶然闯入这个小地方,我也很难相信转个弯,就会有如此大的风景。当然,人也生活,社会也发展,勤奋、努力自然无可厚非,只是我们是不是在此之余多一些转过弯看风景的心情呢?
版权声明:本文由sf123找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