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上眼,我想到了死
昨天写完《何处是归处》,夏夜沉闷,闭上眼睛,我想到了死。死终归有些阴森,记得小时村里大爷太婆人还没死,棺材就摆到家里,每每串门远远看见,我就躲在大人背后。等大了,真的见过了村里乡亲抬着成殓了死人的棺材
昨天写完《何处是归处》,夏夜沉闷,闭上眼睛,我想到了死。死终归有些阴森,记得小时村里大爷太婆人还没死,棺材就摆到家里,每每串门远远看见,我就躲在大人背后。等大了,真的见过了村里乡亲抬着成殓了死人的棺材出殡,也就不再害怕空棺材。但是,对于埋了成殓死人棺材路边的墓,夜里真的不得不经过时,尽管是奔跑着过去,还是有种毛骨悚然的感觉,心里生满了恐慌。
死,真的恐怖,在那些年月,死就是化鬼,哪种獠牙利爪、头发垂帘、红眼血口的鬼。
然而,如今碌碌历经人生四十年,知道了死是人最后的状态——无知无觉,无牵无挂、无欲无念,浑然空白。
人活着时,品味各种生活的酸谈苦辣,感知各样人生的喜怒哀乐,这是活着的滋味与奔头。死了,自然就失去了这些。可以想象:人活着时就是云彩铺面了天空,有五彩的绚烂、有纯洁的洁白、有低沉的灰色、有流动的喧嚣;人死了却是干净的天空,什么也没有,空空的、静静的,不一样高远与空旷。
按照文化风俗,一般我们都忌讳谈生论死,我这冷不丁想到死,讲到死,指不定有人以为我有悲观之情,厌世之绪。实则不然,我生活的心思积极着呢,只是我因《何处是归处》一文,涉及到生终归死处,夜深人静,闭眼思睡之际,想到了死。人,生来就是一步步向死迈进。只要有死的概念,终死的认知,人或许就更加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毕竟,普遍生不过百,就该在一日日算来漫长,想来短暂的生时,多做些不给死前弥留之际留有遗憾的事。
当然,我不惑之年讲死,确实有点怪怪的感觉。因为,我经历磨砺阅世还肤浅及表,很难看破生死之理,做到珍惜生,淡然死。毋容置疑,我偏重于好好的生,我还有很多牵挂和不舍,有许多设想与梦想。虽然不敢如《康熙王朝》主题曲所唱“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如此贪心,但是如果佛佑有灵,我还真的奢望再活五十年。
有时想来,时间的长短又不是生与死的严格界限。尤其是对于一日日重复,不变基调的生活,对于许多人来说,有种体会就是昨日的昨日是今天,今天又是明日的明日。假如,生命不续,结束在明日的明日,岂不是犹如已早死在了昨日的昨日。所以,生时要多些生活的不同音调与歌唱,哪怕仅仅是变化一个音符、一句歌词、一点配音,也就能真正体会生的存在与延续。
有句老话:“好死不如赖活着”。按说老话有理。但是对于一位已经身患重病,已经无药可克,无术可治,每时每刻经受病痛折磨的病人来说,赖活着又能如何?生没有希望,活忍受折磨,即便是心怀些许对于生的渴望,也真的于己来说,这种赖活着,死其实是一种早日的解脱。前些日,就有同事的母亲辞世而去。死前,她的母亲已经在病床躺了近三年,每日每日忍痛受罪,可以讲病一直在折磨着她。死后,当我们一个个无论是潜在的生发,还是一时的表现,都以无比沉重的心情安慰同事时,她反而很轻松地,脸有微笑地说:“我不悲伤,我母亲受了几年罪,总算解脱了。”是啊,何尝不是如此呢?
认知死,不畏死;懂得生,来不易,就会更加珍惜和利用自己的所有。
想起两个人,一位是中国的史铁生,高位截瘫,一生的正业是住院看病,副业是提笔写作。早年,他接受不了自己将在轮椅上度过一生,就想到以死来抗争命运的不公。但是,在他即将走上不归路时,他想自己连死都不畏惧,还畏惧在轮椅上的生吗?所以,他重新选择了生,而且以积极的思考,睿智的写作换得了生命的怒放。另一个是澳大利亚的力克·胡哲,天生没有四肢的人,也曾因生不同与大众,受到各种欺负侮辱,10岁前试图自杀过三次。还好,上帝那时不愿收留他,他没有死,而且尔后他活出了自己的不同生命的精彩,不仅成了演说家,还成了世界上无数人的励志楷模。
他们曾经生真的不易,皆选择尝试去死,结果他们最终选择了坚强的生,并以勤奋以智慧以积极的状态珍惜了生,使得自己的生开出了艳丽夺目的好花。
当然,不是每一个人的生都能像力克·胡哲所说:“活出生命的奇迹”。但是我们却可以在他们的感召下,活出亮堂的生、鲜活的生、真实的生。非如此,生即是死的另种状态;若如此,死只是生的延续状态。
有句也老讲,即生死无常。这句真的不敢否认,尤其是看过《死神来临》1到4系列电影,更不敢否认。何况,人真的很脆弱,很多时候一个不经意的事故,或许就会夺走人珍贵的生命。像最近频发的飞机事件事故,也许只是几分几秒的时间,成百成百的人就没有了生的心跳。所以,抛开已经被病魔笼罩无生之乐,濒临死线的生,所有的生就是一种既得的幸福。只要我们倍加珍惜地去利用,去培育、去滋养,生就会花开有声,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也才会远离死的暗淡相随与胁迫。
随笔
2014-07-30晚
版权声明:本文由sf123找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夫妻之间不言“爱”
下一篇:为了看你我才睁开眼睛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