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州望王山

巴州望王山

判裂散文2025-05-09 14:53:47
巴河象一条蓝色的缎带静静地在川东北大巴山系米仓山南麓的崇山峻岭中轻柔地舞动着,它从西向东将巴州城劈为两片,南片为老城,北片是新区。站在老城张思训街北端尽头、巴河三号大桥南岸桥头九福商务宾馆侧,背向南龛
巴河象一条蓝色的缎带静静地在川东北大巴山系米仓山南麓的崇山峻岭中轻柔地舞动着,它从西向东将巴州城劈为两片,南片为老城,北片是新区。站在老城张思训街北端尽头、巴河三号大桥南岸桥头九福商务宾馆侧,背向南龛坡,向北望去,在大桥北端是步行街,与步行街相连的便是巴人广场。抬头让目光越过红墙黄瓦雕梁画栋的仿古建筑“登高楼”,便可望见巴州巍峨的北山及北山顶上那高耸的铁塔。
现在人们都习惯叫北山为“望王山”,但也有一些文人主张叫“王望山”。虽然“望王山”与“王望山”只有“望”“王”二字顺序颠倒了一下而已,而却赋於了北山不同的历史内涵。
名“望王山”,是因唐高宗李治第六子,武则天次子李贤被贬巴州时,时常登此山,西望长安而得名。李贤,字明允,生于公元655年。据两唐书记载,李贤年少时容止端雅,读书往往过目不忘,聪慧非常,因此深得高宗喜爱。上元二年,皇太子李弘猝死,李贤继立为太子。公元680年,武后宠臣明崇俨为盗所杀,怀疑是李贤所为,随后派人搜查太子府第,得皂甲三百余副,太子遂以谋逆罪被捕下狱。高宗下令三司会审太子谋逆案,但最终未能洗脱罪名,被废为庶人,流放巴州。公元684年,高宗驾崩,中宗继位不久就被武后废黜而另立幼子睿宗李旦,李旦柔弱形同傀儡。李贤不满武后残害李氏兄弟,把持朝政,曾作《黄台瓜辞》:“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犹自可,摘绝抱蔓归。”以泄胸中不满。就在高宗驾崩当年,二月二十七日(3月18日)李贤就在巴州南龛坡下住宅内被逼自尽。李贤被贬巴州,虽然是朝廷政治斗争的结果,但从“徙贤巴州”到“逼令自杀”的近三年时间里,他却给偏僻的巴州留下了众多遗迹,如章怀太子故宫、太子读书台、太子望京山、章怀寺、太子墓等,供后人凭吊和吟咏。公元705年,武后驾崩,中宗李显继位,念及兄弟之情,将李贤的遗体迁回长安,以亲王礼陪葬乾陵。公元712年,唐睿宗下旨追赠李贤为“章怀太子”。为怀古,我还填了一阕《满江红》:“血雨腥风,长安远、亲残梦竭。睁眼见、西峰雾掩,春晖情绝。母后夺权朝政掌,父皇丧印儿孙灭。望王山、庙里忆当年,瓜辞阅。多少怨,随泪咽;唐宫耻,民心决。赏丰碑无字,史书评说。荒冢南龛坡下葬,野花北岭山中缀。上青峰、肺腑涌诗潮,词千阕”。
而名“王望山”,则是与道教和传说有关。清朝常明、杨芳灿纂修的嘉庆《四川通志》载:“王望山在州北一里,江之北岸。自州城绝江而登,山高二里,岩径幽险,占一州之胜。”“玉皇殿,在州北王望顶,古名要羊观。旧有驾鹤亭、白云亭遗迹。”其中“驾鹤亭”为王蒙得道遗迹。宋朝杨虞仲曾经写过一首《游王望山》,诗曰:“白云环其巅,流水绕其趾。古木与云齐,偃蹇龙蛇似。飞仙渺何许?风驭叹莫企。手种空流传,岁月尚谁记。化鹤空归来,其树还可指?仙人隔咫尺,世人谬千里。丹灶空伏火,河车争挽水。学仙仙益远,槁死空山里。我欲问其诀,岂惮航一苇?便当捐冠簪,超然谢尘滓。仙人拍手笑,物外倘来尔。个中自昭昭,一点□□是。随缘了世缘,他年竟语子”。《巴州志卷八?艺文志上》元朝帖里绒实《北山访王真人仙迹题白云亭》诗曰:“有约今朝上北峰,来时台殿白云封。栖庵羽客知何处,疑是寻芝访子蒙。”李越实的《北山访王真人仙迹题白云亭》,与帖里绒实之诗,是一题同作,其诗曰:“乘暇寻真蹑北峰,白云亭上挹仙风。字江如练复如带,万点巴山一望中。”明朝吴朝宗,公元1581年任巴州别驾,在任期间曾登王望山,作《暮春上巳日,携传达室儿,登王望山效拔除之意,索笔和壁间韵二首》。其一:“玉帝何年镇此峰?芝函光落网珠封。桃花满路春常在,不见仙人王子蒙。”其二:“山耸苍屏列远峰,我来单夹趁春风。凭高指点官衙树,万井殷忧系此中。”清朝朱正蕃《登王望山》诗曰:“高山频仰止,览胜访仙踪。天际真人远,峰尖紫翠浓。幽岩丹灶冷,古洞白云封。安得长年药,从游伴赤松”。以上罗列了宋、元、明、清不同时代文人雅士咏吟“王望山”的诗作为佐证巴州北山为“王望山”,而非“望王山”,与章怀太子无关。
我知道望王山是在一九九三年九月建立巴中地区之后,因为市交通局办公楼及住宅大院就建在望王山腰的圆包梁上,依山傍水得天独厚。南傍巴河,与老城及南龛山相望;西临状元桥街与江北大道及滨河路相通;北临二环路,紧靠望王山,过路便是登山石梯的起点。二环路东自后河桥,西至大佛寺大桥,极象望王山腰拴的一条黑色玉带。
正是由于与望王山登山梯道仅一路相隔,故交通住宅大院的职工把登山作为了锻炼身体的首选。我是从一九九年正月十六开始登山的,十多年来从未间断。登山路石梯与石板路相间,从二环路边开始,曲折迂回,途经两处农家大院,穿过两段松柏林及一段坡地,登上石梯1064步后,就上了登临山顶的最后一个平台。有三间简易棚房,前有约300平方的混凝土坝,还有三张可供休息固定的椅子。棚房内可买到小吃、饮料。若遇节假日,搭上几张桌椅,还可吃到“抄手儿”、面条、酸辣粉之类的饮食。登山的人到这个时候已是汗流浃背、精疲力尽的了。而且离登上山顶也仅剩最后226步最陡的石梯了。路边的指路牌箭头向前平指着“观音寺”,向上指着“望王山顶”。这时你可有四种选择:一是觉得精力充沛,则可完成最后冲刺,直登山顶;二是觉得疲惫,可在此休息一会儿;三是可以顺着平坦的小路,向前步行40米左右,去参观一下“观音寺”;四是可以顺着石梯登上25步后,去看看右侧紧傍石梯及岩壁的一快石碑。从碑文知道这座简易石碑是一九九一年三月“巴中县江北乡望王山公园筹建小组”所立,由岳其俊、岳北雄二位先生撰文。碑的两侧有一副对联,上联是“登望王越千仞石级不到长城非好汉”,下联是“览巴城起万间广厦鞠躬社稷乃英雄”。碑文是《望王山公园序》,现录于此:“望王山,衔千重巴山,临一曲清江,与南龛争荣竞芳。中唐时期武后临朝,章怀太子谪贬巴州,忧思邈邈,长恨绵绵,常登山西顾,遥寄离情,故有望王山之名。天工传说交相成韵。山顶,碧毡绿毯,草长莺飞;山腰,松柏滴翠,晴雨宜人;山麓,二龙喷水,清澈甘冽。东观日出,心旷神奕;西望灵山,仕女簪璎;南瞰巴城,楼阁参差;北仰群山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