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时的年味
随着年龄的增大,所感觉到的年味也不一样,此时在外工作的我,感觉过年是一种团聚的味,而儿时的我却感觉过年是一种欢愉的味。记得儿时,每年的腊月十五六左右,学校大多开始放寒假,一大群孩子开始成群的疯玩起来,
随着年龄的增大,所感觉到的年味也不一样,此时在外工作的我,感觉过年是一种团聚的味,而儿时的我却感觉过年是一种欢愉的味。记得儿时,每年的腊月十五六左右,学校大多开始放寒假,一大群孩子开始成群的疯玩起来,捉迷藏、踢毽子、打羊角、打弹珠……渐渐的天气也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儿时记忆中,结冰下雪是很常见的,常常大雪纷飞,堆积到小孩的膝盖,我们便开始打雪仗、堆雪人,经常一双小手冻得像红萝卜,跑到火炉边烤上一会又开始接着玩。当雪开始融化的时候,我们会从屋檐下敲下一根根晶莹的冰锥当成冰棍放在嘴里啃,那清脆的响声、透心的凉至今难忘。
大雪的不约而至,将大家带入了年关。那时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民彦:大人望插田,小孩盼过年。小孩期盼过年的主要原因就是:有新衣服穿,有好东西吃,有压岁钱收,有烟花爆竹放。
到了腊月二十几,开始打糍粑的时候了,小孩们都知道一打糍粑就快过年了,一个个欢蹦乱跳的。糍粑成了过年的一中必备点心,打糍粑的场景也可谓是一幅壮观、和谐的风景画,香香的糍粑,体现着浓浓的年味。邻里间或三五户或七八户相邀,将浸泡好的糯米搬到一宽敞户家里,大锅大灶,干柴猛火,一会儿功夫,甑里糯米就蒸得热气腾腾,香飘满屋。趁大人将蒸熟的糯米倒到“地窝子”(对舀子)里时,小海孩们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从“地窝子”抓上一把香喷喷的糯
米饭塞入口中。接下来有四五个男将(年轻体壮的人)各持一根木棒围着“地窝子”你上我下“快、准、稳、狠”地杵起来,嗨——哟!嗨——哟!小伢们也围着蹦蹦跳跳,口里跟着嗨哟。不一会,粒粒糯米饭就变成了白色的黏糊状了,男将们紧接着用木棒将白色黏糊状撬起来搁到撒有膏粉的门板上,一位年长者将用涂满菜籽油的手将白色黏糊做成一个圆圆的大饼,象征着团团圆圆,圆圆满满!
大年初一,串门拜年也令人难忘的,那种壮观的场景也是值得一提的。
初一那天,小孩们都一大早就起床了,叫着隔壁的弟弟妹妹哥哥姐姐一支大部队浩浩荡荡的开往村里的每家每户去拜年。出门前,必要的准备是要做的,比如带上一个塑料袋或者多穿几件大口袋的衣服,这样拜年得来的零食才有地方装。
出门后,年龄稍大的大步的冲在前面,一些年小的弟弟妹妹们在后面一路小跑屁颠屁颠的跟着。
来到主人家里,哥哥姐姐们会向他们拜年,并说一些吉祥的话,主人听后,会立刻露出笑脸,一个劲地夸我们乖。然后从房间里拿出一盘零食,各种各样的都有。主人会帮我们装上满满的一口袋,在临出门前,还会让我们再抓点在手上吃。有时,去到爷爷奶奶家拜年时,叔叔婶婶在旁边
时就会起哄的说:“拜年可不是嘴上说的,拜年是要拜的,不拜可没的压岁钱哦!”一听到有压岁钱拿,哥哥姐姐们便大喊:“给爷爷奶奶拜年了!”只见地上扑通一声跪下一大片,“祝爷爷奶奶身体健康,寿比南山。”此时,爷爷奶奶们、叔叔婶婶们都笑的合不拢嘴。拿到压岁钱了,
向主人道谢后,便要开往下一家拉!
等拜完年回来,一路上都展现着自己的收获,个个人内外两三层衣服的口袋都装得鼓鼓的,回到家,便和妈妈津津乐道的讲起哪家的糖果最好吃,哪家的奶奶给了压岁钱……
年,每年都过,随着年龄阶段的不同,有着不同的年味,但童年时的年味却让人回味无穷,难以忘怀!
版权声明:本文由sf123找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