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河黄昏
专家说,起得越早越好是晨练的误区,到是晚饭后最好能抽点时间出去散散步,江南水乡,河网密布,沿河漫步应该是不难,也是不错的选择。河流滋润着一方土地,孕育了一方文化,所以就有了“母亲河”的说法,华夏文明发
专家说,起得越早越好是晨练的误区,到是晚饭后最好能抽点时间出去散散步,江南水乡,河网密布,沿河漫步应该是不难,也是不错的选择。河流滋润着一方土地,孕育了一方文化,所以就有了“母亲河”的说法,华夏文明发源于黄河,海外华人把黄河称为母亲河,江南人则称长江为母亲河,我的母亲河则在农村。打开临河的小窗,就能看到泊在河弯的小船,河滩上放牛的牧童,漂浮在河上的白鹅,横亘于河面的木板小桥,以及远处星星点点的竹篱茅舍。可惜没有山,要不然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望南山”的生活大致也不过如次了。然而,当初我并没有这样的感觉,天天如此的风景,只觉得单调而乏味,生活大概也是如此。现在这些画面已经成了脑海中追寻的记忆了,有的已经模糊,有人说失去了的东西才觉得可贵,这恐怕要待失去之后才知道。生活是现实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是延续了几千年的生活规律,周而复始,像时钟一样的机械。办公室里是天天照面的那几张熟悉,又近乎陌生的面孔,收发室的同志,每天按时送来一大摞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报纸,还有一大叠文件以及会议通知。听报告和作报告是每天必修的功课,既要耐心听别人的训话,去揣摩、领会上面的精神;也要学会训斥别人,要别人揣摩、领会自己的讲话精神,彼此间很少有推心置腹的肺腑之言,这是一种多么巨大的心灵寂寞啊。渐渐的,我终于领悟到,我们的先贤为什么要厌倦繁华的生活而选择遁世隐居,然而我依然无法接受他们那种离群索居的生活方式,甚至有些同情那些古代的隐士,是以怎样的心境度过寂寞的一生。有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人生是走向厌倦的漫长过程,厌倦过后就是寂寞”。虽然也曾试图借助无休止的工作,忘记厌倦和寂寞,但效果不大。于是这临河的窗又经常敞开了,迷茫中面对窗外,但旧日风景不再,没有了泊在河弯的小船,没有了河滩上放牛的牧童,没有了漂浮在河上的白鹅,没有了横亘于河面的木板小桥,是现代文明淘汰了这些独特的风景。过去的一切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曾经的记忆,被分割成无数的碎片,随着这不舍昼夜的小河流水,消失在黄昏的苍茫暮色之中。
有人说“领悟寂寞是成熟的先兆”,这话不无道理,儿童是最不懂得寂寞的,所以儿童不成熟,儿童走向成熟的过程,也是逐渐领悟寂寞的过程,虽然拒绝寂寞但又期望成熟是大多数人的想法,但人生的许多事是无法预料,也无法违避的。施教在人,成人在己,人总是在经历许多坎坷、磨难、挫折之后有所领悟,有所进步,有所提高,然后在无奈中逐渐成长,逐渐成熟。从而也丢掉了童年的纯粹,再想回到纯粹的过去已不可能,一切都在变,似乎变得自己也不再认识自己。记得曾经读过的一首诗:“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真的春风不改旧时波吗?可这窗下的小河,现代文明已使它失去了往昔的澄澈。人总是这样在矛盾中挣扎,丢不下灯红酒绿的现代繁华,又怀念回归自然的返璞归真。总希望人性也能够返璞归真,回归到纯粹、无所顾忌,以及对一切都不感厌倦,不感寂寞的孩提时代。
版权声明:本文由sf123找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